王爱玲中十五焦点第479天分享(2019.12.3)
![](https://img.haomeiwen.com/i6423981/ecb2ce50398ae35e.jpg)
在家长群里,有家长问: 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没有目标,也不爱和我们谈心怎么办?
这位家长的提出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首先要要家长思考一下,孩子曾经有过信心满满的时候吗?从什么时候不爱跟我们说了呢?孩子在跟我们说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回应他的?是批评、评判、指导、训斥,惩罚?还是给于孩子鼓励和肯定?孩子跟我们说的时候,他如果他的期待期待是什么呢?假如他的得不到满足,他还愿意说吗?假如什么事情都是父母说了算,他还愿意去努力吗?有目标还有用吗?
所以,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问题或者麻烦的时候,收起我们的指责和批评,收起家长的给于指点的姿态,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听孩子说,听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再问孩子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具体怎么问,问什么呢?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TA,TA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TA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TA的错,TA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每个人的感受会有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大家的感受都是一致的。比如说,我小时候家在乡下,晚上怕黑,每次上厕所,必须要一边故意大声跟我妈说话,一边快速上完厕所。被姐姐嘲笑了无数次。因为姐姐始终无法理解,自己的院子里,有什么可怕的。
所以,尊重孩子的感受,他的感受是真实的,无关对错。很多时候,孩子能把感受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TA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TA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接纳和看见、理解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因为他说的,不管对错,都是他的想法。批评,指责和评判对错,只会让孩子关闭心门,嘴巴。
接着,温和地问他第四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方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讨论,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讨论时,允许各种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品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然后问他: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孩子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孩子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孩子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孩子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孩子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反正我说了也不算。
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当孩子做出决定后,对孩子的决定表示支持。让孩子有底气去做自己做决定的事情。记得一定要真心的支持,而且孩子没能做到如他说的那样,也不要打击孩子:“看看,没照我说的做,不行吧?!”“早就知道你这么做不行,你就是不听!”这类话,对孩子的杀伤力绝对强,结果可能是孩子闭嘴后再也不愿意尝试。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让TA有机会监视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经典八问
第一个问题:“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个问题:“你的感觉如何?”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父母若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不能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并未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从而达到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目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