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句佛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一法,可以使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但只要学佛的心在,用正确的心去指引着你正确的思想,在“涅槃”中感受,无法也能成菩萨。没有绝对的善恶,重要的是自己的选择,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改变所处的场所和立场。选择善良,不是因为我们软弱,因为我们明白,因果不空,善恶终有报应。这个也足够影响我们短暂的一生。心满善念地道亦贤善,心若恶念地道亦卑劣。一切皆须观待己心念,是故精进恒持心善念。藏传佛教更是把石头视作极具灵性的东西,比如一块白色的石头会给人心灵上带来很大程度上的平静与喜悦。相反,而一块黑色的石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人性的暗恶……这也不是说这些审美心理异于外界,真正的异是在人性。云何所往,云往其心,云往所心之所向。
而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提到“佛”字,这一字让我想到了“如来”。如来,这一名词引起了我的兴趣,以前在电视剧和小说里看到的“如来”便是那个耳朵大大的佛祖,是一巴掌都能拍死孙悟空的那个“如来”。但“如来” 这个词视乎很有意思如来,好像来了,“如”是好像,如来,好像来了,但是根本就没有来。所以如来在那里?佛在那里?佛就在这里。你不要另外去找了,它在你的心中,你的身心内外,随时有佛;只要你自己能够找到,你就见到了佛,也是见到了如来。其实,在现世中我们的“如来”就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一种信仰,对佛的信仰,并不是要把它理解为具象的,那样只会是你更加的迷惑,没有真正的参悟“如来”即佛之道。而从《金刚经》来看,佛法也是解决心的问题。《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心中不安定的因素,这恐怕就是现代社会的人最需要的一剂心灵良药了。心中的信仰广阔无边,藏于心中却法力无边,无形居于心,如何使它发挥最大功效引导我们自己前进,这个过程正是我们往心之所靠,云往心之所向。一本金刚经,回答两个问题:如何往心?如何降服心?前者的答案是:以无住为住。后者的答案是:先明无挂碍,无名无所得。何谓住心?人生足以慢慢去感受体味。举个例子:就像是吃米饭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已吃米饭的方式吃鲍鱼,你又是什么感觉?两种的对比,你的心理变化感受比较差异。前者无住心,后者为住心。住心与不住心,差别不在于是境或相,而在于心性是否着境或相动。就如开篇所提,就是在讨论“空”“分”的问题。空是什么,什么不是空,空名什么,空的所有……..分是什么,什么是分,什么不是分,分何其所向,向达何处……这些其实对于我们现在的世界人来说,都在寻求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之语,也不论是不是空,是不是分,是不是佛,只要心中有一个信仰,有自己的原则与追求,我们的情感都应该可以找到寄托,找到安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