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去南博接受了历史与艺术的洗礼,以及感受文明的成长。小家伙最喜欢看的竟然是佛像,看过了释迦摩尼佛和观音菩萨造像之后,就一直在找“大肚子菩萨”,她一直觉得弥勒佛很可爱,笑呵呵的让她觉得有些开心。可惜展出的佛像多为藏传佛教的,度母和金刚都有,唯独没有找到弥勒佛造像,让小家伙有点儿遗憾。在经过历史馆的时候,明显娃对远古时期的猛犸象和恐龙骨骼更有兴趣,而人类早期石器时代的手工艺品唤不起她的半点关注。直到开始有人形的陶俑,有跳舞的小人,有古老的乐器的时候,她才驻足了片刻。
南博的负一楼有个数字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释迦摩尼和上帝面对面的一处景观,小家伙跑去拜了拜佛祖,我让她也同样拜一拜上帝,东西方文明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神明,如果真的存在,是否有可能这样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或者默然无语。我只能告诉娃儿,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都能够为人们的心灵带来解救与安慰。第二次路过的时候,我才注意到,佛祖身边还有道家的文字,没有人物造型,而上帝的身边是伊斯兰教的箴言,也没有人物造型。或许和宗教要求的破除一切偶像是相关的吧,当着四个宗教的创始人在一起的时候,我想,最愉悦的可能还是道家,本就是自然本身,所以不需要控制和被控制,不需要改变和被改变,顺其自然的平衡就是自己了吧。
那么其他势力刻意的改变和控制,是否也需要去参与一下?
离开的时候,小家伙在一盏灯前玩影子游戏玩的不亦乐乎,似乎所有的宝藏都没有影子好玩儿,如果不是有人排队要玩,倒是想让她多过一会儿瘾。这也是在逛的过程中发现的,对孩子们而言,看展览没有矿泉水瓶子好玩儿,路过好几个地方,包括镇馆之宝的那个展厅,初中以内的小朋友们,视线没几个放在这些珍贵的展品上,反而转瓶子、扔瓶子、抢瓶子,玩的不亦乐乎。所以当艺术不能用玩儿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也只能用“潜移默化”、“环境浸淫”这种方式来让父母们聊以自慰了。建立感性认识,至少让娃儿去感受什么是好看的、美丽的、有趣的,而不是宝贵的、珍贵的、昂贵的之类“贵的”东西。比如某个跳舞的陶俑脸上的笑容,和人首鱼身陶俑的诡异,都是很有意思的。而自己也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能通过文字介绍去现场认识一下,还好娃儿没有问出来诸如为什么会有这个造型,这个是真实存在的么之类的灵魂拷问,不然差不多要开始研读《山海经》了。总体来说,昨天一整天小娃儿情绪基本都很好,至于来南博的意义,有这么一条,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