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先生的作品看得不多,但印象深刻,就说那《俗世奇人》吧,寥寥数笔,百态毕现,篇幅不长,万象丛生,真真是像极了津味儿的单口儿。然而这本《意大利读画记》却是全然不同的风格。
说实话,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儿。墨绿色的底儿,柔和中透着些许神秘,中上部镶嵌着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的局部小图,温馨美好。
其次我很好奇,一个作家会从哪个角度去看画儿,又会跟读者怎样去聊画儿。
读过之后,我发现所谓“意大利读画记”读的不仅是画,还有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更有意大利的一座座古城。
跟着作家的脚步,我走过一座座富有鲜明个性的古城,进了一个个博物馆、美术馆、教堂,赏了一件件文艺复兴期间的艺术珍品,认识了一位位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
整部作品谈及艺术自身的文字并不多,更多的是这样的文字:
威尼斯人很清醒没有把自己主要的力气花在旅游上,而用在保持自己城市的品位和历史的原真性上,城市所有建筑不能随意改进,不能改变原貌乃至“百孔千疮”的外墙苍老的历史感,如果必须修缮则要经过专家认定。
修复不是整旧如新,而是在十分细心地保留古堡的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和适当的填补,一边让它恢复当年的气概,一边还要保存住这座历史沧桑的古建筑的历史真实及其所具有的残缺美,为此,斯卡帕刻意地将那些曾经遭遇炮火的累累伤痕在墙面上,特别把一段已经残破不堪的老墙,原封不动地保存在一片绿盈盈的草坡上,远远看去像一件历史的雕塑和雕塑的历史。
如果这古建筑还要应用,西方的建筑师拿出来一种办法,就是与他对话,所谓对话,就是一边尊重他,维护他的尊严,保存它珍贵的记忆,一边用现代语言与他交流,让古典与现代再交相辉映中并存。
他鲜明的表明了一种理念,便是让历史与现代两种元素并存,彼此有鲜明的不同,但不冲突,相互不是融合,而是对话。只有在这样的对话中,古老才会更古老,现代才会更现代,使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时空感拉大。
冯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
整旧如新是无视自己的历史文化,整旧如旧是懂得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整旧如初才表现出人类对自己文明创造的无比自豪和崇仰。
他眼中的意大利人是懂得敬畏历史,珍惜历史的。何谓“敬畏”?如何“珍惜”?书中有这样一处细节深深打动了我,使我震撼:
居住在佛罗伦萨那天,晨起闲步,适逢一夜小雨,拂晓方歇,空气尤为清冽,鸟声也更明亮。此时,忽从高处掉下一块墙皮,恰有一位老人经过,拾起这墙皮。墙皮上似有彩绘花纹,老人抬头在那些古老的房子上寻找脱落处,待他找到了,便将墙皮公公正正立在这家门口,像是拾到这家掉落的一件贵重的东西。
敬畏就是尊重,珍惜就是守护。一座城的文明是世世代代累积传承下来的,一旦被破坏,将不可逆转,一个民族的文化更是如此。
因民族文化被破坏而感到愤怒和痛心,很多作品都有过强烈的表达,那表现的是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良知。但同为作家,冯骥才在本书中的表达则更为理智,意识更为紧迫,理念更为清晰。这是与他的津味小说不同的地方。
我深感困惑,一个作家,一个画家为什么对文化遗产保护会有如此强烈情怀?
翻看了一些资料,我才知道冯骥才除了作家和画家,还有一个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身份。
这话得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国内频频出现“十块钱给你凿下一个佛头”的事件,这场景深深地刺痛了冯骥才,自此一名登堂入室的画家,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
冯骥才在他的画展最火爆的时期,毅然地选择了卖画,只为筹集资金保护文化遗产:贺知章的祠堂得以重修,周庄的“迷楼”古朴依旧……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冯骥才风尘仆仆,不知疲倦:赶在天津城市改造之际修建老城博物馆,奔赴敦煌朝圣一般写就《人类的敦煌》,汶川大地震之时抢救羌族文化遗产……
知道了这些,一切就都不难理解了:来到意大利的冯骥才,看到异域古城的保护,看到国外艺术珍品的修复,自然就会联想到国内的现状,就会去思考两者的差异,去探寻更好的途径。而这种真诚,这种责任担当也同样会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附录:《意大利读画记》的大致路线
第一站:威尼斯
马可波罗故居、贡多拉船
乔尔乔内《暴风雨》、卡列拉《少女像》、韦罗内塞世界最大的油画
第二站:维罗纳
香草广场附近卡佩罗路上的朱丽叶故居、阿迪杰河边的朱丽叶之墓;古堡美术馆(建筑师斯卡帕)
第三站:博洛尼亚
圣路加教堂—《圣母与圣婴》、博洛尼亚美术博物馆—乔托的祭坛画、博洛尼亚大学(世界最早的大学)
第四站:乌尔比诺
拉斐尔故居、公爵宫、马尔凯国家博物馆—《完美城市》
第五站:佛罗伦萨
1.乌菲齐美术馆—乔托《万圣圣母像》、弗朗切斯卡《乌尔比诺公爵双联像》、乌切洛《圣罗马诺之战》、利皮《圣母子与天使》、波提切利《维纳斯之诞生》《春》、达芬奇《天使报喜》、拉斐尔《金雀翅圣母》、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泥泞天使
2.皮蒂宫—《椅中圣母》
3.学院博物馆—米开朗基罗《大卫》
4.与阿诺河平行的几条古街—花纸
第六站:托斯卡纳
阿雷佐—弗朗切斯卡《真十字架传奇》、瓦萨里设计建造的券廊
第七站:热那亚
哥伦布的小屋、新街博物馆(红宫、白宫、图尔西宫—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第八站:米兰
布雷拉美术博物馆—曼特尼亚《圣殇》、海耶兹《吻》
玛丽亚修道院—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
米兰大教堂—马克 达阿格里特《巴多罗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