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
1、参照点
我们人类有嫉妒、攀比的天性,所以绝大部分思考的出发点都会从一个参照点(reference point)出发。
2、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厌恶你需要两倍的价格才能够克服和补偿。损失厉害就会让我们更倾向于投资那些自认为比较安全的资产。
3、风险态度的非对称性
我们在面对确定损失和确定收入的时候,心态其实会发和非常微妙的变化。面对确定损失的时候,赌性就上来了,反之就要亏钱,不如赌一把。而面对确定收入的时候,就想着赶紧地落袋为安。在期望效用理论中,我们在面对损失和收入的时候,我们的风险态度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是对称的。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自己的行为完全与之相违背,这就叫做“风险态度的非对称性”
4、概率权重(probability weight)
参照点、损失厌恶、风险态度的非对称性以及概率权重,打破了我们传统期望效用理论,这个词加起来了,就构造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偏好的新方程,这四个因素构成的就是著名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这是七十年代两个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活斯基将心理学引入金融学、经济学科之后,所构建的前景理论。
处置效应:超亏越不肯卖;迅速卖出赚钱的股票。
处置效应就是说,人们过早地卖出赚钱的股票,然后死守着亏钱的股票。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价值投资的思路:永远持有性价比最高的优质股票;二、顺势而为,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投资的纪律,主要就是用来克服人性的弱点的,这种人性的弱点是N万年留下来的,很难人为改变。
有限注意力偏误
很多大师都不爱分散。为什么呢?就因为投资其实是一个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成本的事情,而我们的认知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像我们普通人买股票之前,真正沉下心研究一个公司的人的比例有多少?我估计在我们散户里边,这种人的比例不超过10%,那更不要说研究好几只,好几十只股票了。
有一些企业,深谙吸引注意力的套路,它们会不停地制造噱头和保持曝光,吸引大众有限的注意力,造成他们很有实力的幻觉。现在的眼球经济也是利用人类的这种认知特征。所以有时你熟知的很多企业,不一定是好的企业。
如何克服有限注意力偏误?
1、有限分散的原则
给定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尽量避免研究太多的股票,只找你最熟悉和最容易上手的行业和公司。如果有人告诉你,有分散投资的绝对原则,我觉得这种人你可以直接把他拉黑,因为是骗子的概率实在是太高了。
2、绕过有限注意力的坑
比如周五效应,很多人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见到大跌就去抄底,周五发生的大跌是要尽量避免抄底的,因为实际上坏消息没有在价格中反映足够,后面继续下跌的概率很大。同样的,如果你要进行宏观分析的话,你要多关注和CPI同时发布的其它宏观变量的消息,免得被一个变量有限的信息带偏。
彼得.林奇的投资智慧
最核心的一条原则:像正常人一样投资。
一、蜡笔理论
蜡笔理论其实换一句话说叫简单性原则。“不投资任何一个业务不能用蜡笔描述清楚的公司”。投资和做人一样,要求你在很多底层的逻辑上做你自己(be yourself)
二、有效和有限分散
彼得.林奇的股票池里常常有1000多只股票,所以当时有很多金融圈的同行讽刺他:市场上没有彼得.林奇不喜欢的股票。光从数据上看的话,彼得.林奇确实很喜欢分散投资,而且换手率很快,是当时市场平均换手率的3倍。他把自己的所有资金分成两个小孩子了,90%和10%。90%的资金是放在最多几十个重仓股上面,这一部分资金,他并没有经常换手,持仓是非常非常稳定的。另外10%的资金,放在几百只他在调研中发觉的“可能的潜力股”。那么这个10%的资金池,其实相当于一个“人才库”,便于他进行长期的观察。
三、逆向选股
彼得.林奇不喜欢那些热门的行业,比如在当时的科技、医疗行业,原因是他觉得这些行业都有估值过高的风险,而且因为一个行业在上行的时候,想进入的竞争者会特别地多。竞争者一多,一个企业就很难赚钱。所以,他反而会偏好一些低迷行业的领头羊。
所谓的大师,都是不断地淬炼自己而形成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是艺术加科学再乘经验的一门学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