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这是一个看上去很普通,但实际上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想回答这个问题呢?是因为现在多元化的观点,围绕读书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有的支持读书,但看了很多小说(不是说小说不好,只是小说以情节和人物刻画取胜,而非获取可掌握的新知取胜);有的反对读书,认为读书会“死读书,读死书”,将有限的时间应该用于更加接地气的实践中去。
本人想就以上几个问题作出自己的阐述。
读书会不会读傻了?
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确实可以看到有一些人,仅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但书本的知识,受到作者写作年代和思想的局限性,尤其是认知科学类的著作,如果不结合当前最新的知识以及相关实践,一定会陷入认知误区或者盲区。
获取新知与用知识指导实践之前,从来都不应该有障碍。读书不会读傻,死读书不实践才会读傻。
读书会不会无法联系实际而导致无实用性?
诚如上面提到的,我们需要构建的是,从书本知识到指导实践的桥梁。书本的知识,其实分为“有用的知识”和“无用的知识”,前者虽然稍显功利,但可以立即转化为实践,不论是通过分享知识或者躬身践行,都是很有效的强化和检验知识的过程;后者虽然看似“无用”,但很可能是贯通多个思维体系/角度的连接通路。
读两遍的逻辑
第一遍泛读,大体了解作者的行文逻辑和最主要想要表达的思想,可以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作者有价值的点;第二遍边读边写读书笔记,专注于作者的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读书笔记,直至读完。
写好读书笔记
(1)用自己的话梳理书的章节内容和脉络
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这样的表达之后,书中的知识才有可能是自己的。
(2)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书中有价值的小故事,就是所谓的“亮点”。因为人们都喜欢听故事,这些故事在未来可以作为首先吸引到受众的一盏指路明灯,然后你就可以更好的宣贯你的想法了。
(3)有大量的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对书中观点,你可以肯定、质疑或者否定,以及加入自己更多的思考。
(4)发现此书与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文的联系
当你读书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有很多的联系,这些零散的知识就会在你的大脑中不断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并不断在对应的地方填入新的内容。这种联系越多,你的读书效率就会越高。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大脑认知框架将会越来越完善,“多元认知模型”将会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加强,并对于指导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可能是“指数级”的效应。这,就是连接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