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985的毕业生值得特殊对待

作者: 167b2b8f3a7f | 来源:发表于2018-04-17 16:04 被阅读94次

01

我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填报高考志愿时,执意填写了一所211、985学校。没想到侥幸考上了。真的是侥幸,我虽有点小聪明,但学习并不努力。

高一时,壮志雄心地和老师说,我要成为90年代后,本校第一个考上清华的。感谢当时老师没有嘲笑我,她只是安慰我,可以努力,保持现在的成绩,考个哈工大还是没有问题的。到了高二期末,老师无奈地说,你考个哈工程(211非985高校)还是可以的。等到高考前夕,老师近乎放弃我了,她叹了口气,努力争取考个一本吧。这三年,怎么“努力”的我自然知道。但是还算幸运,最后的水平徘徊在一本线边缘。

报考时,我在二流学校的好专业,与一流学校的最差专业之间挣扎,最后鬼使神差地选择了后者。真不是我有前瞻性,而是踩了狗屎运,没想到这个决定,对就业来说,是非常正确的。

02

我从来没有觉得找工作是件难事。当时北京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会去了很多,几乎每次都能拿到offer。我还纳闷,新闻上不是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吗?

后来我才了解,身边普通大学毕业的朋友,确实面临这个问题,去名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实习时在一家全国排名前十的地产名企,临近毕业,人力来找我签三方协议,这中间的过程很顺利。但和我同时期进入公司的实习生,在为公司是否会签下她而发愁。这位同事工作认真,成绩赫然,待人接物远超我很多,只是出自普通院校,而公司有硬性规定,应届毕业生只接受来自211以上的院校。

现在公司的领导,每次带我出去商业洽谈,都会特意向别人介绍,我是985学校的毕业生。我也因为这个身份,得到了很多同事没有的工作机会。

但我认为这是公平的,211、985的学生只是比别人提前努力了而已,一切特殊对待,都是他们应得的。

03

读书时,学习好的学生无非分两种。一种是智商高的,另一种是特别努力的。第一种怎么说都有理了,老天爷赏饭吃,传说中的一边学一边玩儿,还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天才出现的概率太小,大多出现在年级大神和家长的口中。大多数的好学生是第二种,即便他们有时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那也是因为背后的努力。

我读初中时,班级第一的同学,当我们趁着老师不在,和周围同学聊天的时候,她从不参与,永远在奋笔疾书。当我们思考隔壁班班草下课会经过水房还是厕所时,她在思索证明相似三角线的方法中,哪种最简单。

高中时,班级第一的同学,高中三年午睡时间,对他来说永远都是比别人多学习的机会。高三时,大家都在争分夺秒,眼保健操是唯一可以在忙碌中喘息的时间。他连这短暂的10分钟都不放过,哪怕老师要求他放下笔,好好做操,他也倔强地不停歇。

即使这些人考上一流大学,从此虚度混到毕业,我也依然认为他们值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否则,努力就有回报这句谚语,岂不成了假话?

每年高考前期,都会有读书无用论的支持者说,毕竟搬砖是注定的,和考不考得上大学没有关系。我特别想回击,那是因为你没见过名校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那里的学生永远不会去搬砖。

可怕的是优秀的人反而更加努力。

03

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寒窗苦读取得的成果,让他们在今后的大学生涯中更不舍懈怠。

家长们总是说,考上大学以后,就可以放松了。在我的学校,永远没有这样的现象存在。每天晚上,自习室依旧灯火通明,楼下的小花园里,随时经过都有朗朗读书声。

后来我工作时,因为不会打麻将,被同事嘲笑。他们问我大学四年都学了什么。别说打麻将,我几乎没听到有哪个女生被包养,谁总去夜店,哪对情侣出去合租的消息。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去一所全国前十的院校散步,当时已经晚上十点,路过图书馆,刷卡进出的同学熙熙攘攘,数量之多令我咋舌。后来走到宿舍楼,亮灯的宿舍居然屈指可数,而教学楼却灯火通明。我颇有感触,拍下了宿舍楼和教学楼的对比照,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和他们的差距,原来在这一刻就已定局。”

带着优越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是个十足的学渣,这着实给了我不小打击。当我十分勉强地理解着微积分概念时,很多同学已经带着问题和老师讨论了。

我的室友,想转到计算机专业,除了本专业,她还要平衡时间去计算机专业旁听。最后,她拿着本专业第二,计算机专业第一的成绩找到教务主任,要求给自己转专业,她成功了。大四的时候,她放弃了保研,自己考到计算机专业的顶尖学府,在研究生院校也表现不俗,争取到了直博名额,现在马上要被公派到国外了。

很多同学不止是学霸,还很明确自己的追求。另一位室友,大三时就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这为她的保研之路提供了很大便利。顺利拿下保研和国有四大银行之一的offer后,她毅然决然放弃保研名额,选择去银行上班。现在已经是部门经理,同时在读MBA。她现在所行之事,和多年前规划的职业生涯完全一致。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04

我知道很多人抱怨企业用人制度不公平,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企业招聘限制非211、985的院校学生,但这始终是一条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追求效率的企业当然没有时间去普通院校里大海捞针,他们更倾向到代表平均水平偏高的211、985院校求才。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也并非错误。

我带过几个实习生,有来自211、985的学生,也有普通院校毕业生。同样交代一件事,985的学生领悟能力很强,不但顺利地完成,甚至还会找到更简单的工作方法。

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很多都会让我把交代的任务再重复一遍,工作过程中也会不断质疑,每一步都需要我确认,结果也差强人意。就像上学时,有些同学不调皮,不捣乱,支起疑问的小脑袋认真听课,作业也按时完成,但是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当然也有表现优秀的普通院校学生,却不算多数。也许我的观察只是个案,而非普遍性真理,不过这个过程是不带偏见的。

我也见过很多来自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厚积薄发,考上一流大学研究生,或者在工作表现中十分出色。我非常佩服他们,在本不同的起点上,他们依然拉平了差距,背后付出的辛苦可见一斑。只不过,人的成熟有早晚之分而已。

我曾有个同事,来自三本院校,但个人才华出众。在策划行业工作,他简直如鱼得水。每每想出的策划案与宣传文案,都令人眼前一亮。他的办公桌前,始终有一列行业内相关知识书籍,这几本书隔三差五就更新换代,他关注了一批行业公众号,总能获得最前沿的信息。他几乎放弃了休息时间,我们来公司加班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这位同事也十分注重形象,我从未见过他不穿西装的样子。他口才出众,公司大小会议都由他来主持。这样全能型人才,是每个公司不可或缺的。现在的他已经成为部门经理,公司的中坚力量。

优秀如此,出身就没那么重要了。

也许有的人,当初只是因为偏科、失利,或种种因素没能考上理想的院校。只要是金子,就总有发光的一天。

写这篇文章,不是单纯地让大家看到211、985的毕业生有什么过人之处。我们需要承认,绝对的公平很少,获利者必定有原因,但不代表没办法缩小差距,怨天尤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力气不要用偏。

211、985的毕业生值得特殊对待,其他人努力,也同样值得。社会总有不公,但何时努力都不会太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1、985的毕业生值得特殊对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hu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