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你为亲近展现不拘小节,为袒露心声表现落拓不羁。其实为什么才重要,至于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没有亲历太多困难,不知道你所经历的一切,但是希望你幸福。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495811148e595732.jpg)
我们都是旁观者,很难感同身受,所以要融入。如在《悉达多》中所说,悉达多无心生意,他只是在试图理解。
他只是对曾经如同月亮般遥远而陌生的世人,他们的生意、手艺、忧烦,他们的娱乐和蠢行感到既同情又好奇。
虽然他能轻而易举地和他们攀谈,与他们相处,向他们学习,但他深刻地认识到,将他同世人区分开来的,是他做沙门的经历。
他看见世人以孩童或动物的方式生活,这让他既爱慕又蔑视。他看见他们为一些在他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为了钱,为了微不足道的欲望,为了可怜的尊严而操劳、受苦、衰老。他看见他们彼此责骂、羞辱,看见他们为那些令沙门付之一哂的痛苦恸哭,为那些令沙门不屑一顾的贫乏苦恼。
这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奥古斯丁认为,信念是问题的核心。信念告诉我们,要理解的对象是什么;它能净化人的心灵,从而让理性从探讨中获益;它让理性得以理解上帝的启示。谈到理解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总是由信念铺平道路之后,通过理性活动得出的产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2225e414afeb6802.jpg)
佛祖所说,信念打开了“真理之眼”,或“心眼”“灵魂之眼”。奥古斯丁坚持认为,“我们此生要做的,就是恢复心眼的健康,好用它看到上帝”。波斯最伟大的苏菲派诗人鲁米说:“心眼有七重,这一双肉眼只是拾穗者而已。”
柏拉图学派的约翰·史密斯则建议:“我们一定要闭上肉眼,睁开那双明察秋毫的理解之眼,那灵魂之眼,这是哲学家对我们的智力的称呼,‘人人都有这样的眼,但很少有人运用它’。”
能够带来洞见的“心眼”的力量,远远胜过思维的力量,因为后者只能促成见解而已。“我认清了哲学见解的贫乏,”佛祖说,“不固守任何哲学见解地寻找着真理,我只是看。”
佛祖的这段话描述人拥有的各种能力的过程:
人无法在一夕之间获得至高无上的认识,只能通过渐进的训练、渐进的活动、渐进的揭示,获得完美的认识。以何种方式获得呢?在信心的驱动下,人来了;来了之后,加入了众人;
加入众人之后,他聆听教诲;聆听了教诲之后,他接受了戒律;受戒之后,他谨记于心;他揣摩谨记之事的义理;从揣摩义理中,事情得到了证实;得到证实之后,欲念随之产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15a4fa8d24daab6c.jpg)
他深深地反思;反思之际,他迫切地训练自己;迫切地训练自己时,他从精神上认识最高的真理,用智慧了解这一真理,他就会看见。
所以,悉达多接纳人们带来的一切。
他欢迎兜售亚麻的商人,欢迎来向他借贷的人,也愿意长久地倾听乞丐讲述自己潦倒的生活,尽管他们的生活远不及任何一位沙门的生活贫穷。他对待富庶的外国商人和对待替他刮脸的仆人,对待他故意被骗去几个铜板的街头香蕉小贩别无二致。
如果迦摩施瓦弥来找他抱怨,或因一桩生意指责他,他也会好奇地耐心倾听,表示惊讶,试图理解,对他做适度的让步,接着离开他,去约见下一位需要他的人。
许多人来找他做生意,许多人想蒙骗他,许多人试图探听他,许多人想博得他的同情,许多人想得到他的建议。他给出建议,表示同情,慷慨解囊,他甚至故意被欺骗。就像当年他热衷于侍奉诸神和做沙门时一样,他全神贯注,激情饱满地和众人游戏着。
时常,他感到内心深处有一个垂微的声音在轻声提醒,轻声抱怨。轻到几乎无从捕捉。他开始在某些时刻意识到,自己正过着荒谬的生活。所有这些他做的事情无非是游戏。这游戏令他快活,偶尔让他愉悦。但是真实的生活却擦身而过,无法触及。
如同一个人在玩球,他同他的生意以及周围的人玩耍。他冷眼旁观,寻得开心。而他的心,他存在的源泉却不在。那眼泉十分遥远,渐渐消失在视线之外,与他的生活无关。他为他意识到的这一切感到惊恐。希望自己也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地参与到孩子气的日常行为中。真正地去生活、去劳作、去享乐,而不只是一位旁观者。
他深切的希望融入,因为他懂的了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