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6

作者: 照亮你的橘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3-30 21:27 被阅读0次

    不归罪别人,也不归罪自己

    1.很多人失眠,原因是晚上头脑会特别清醒,会想很多事。这种情形下,最常想的是,某某事没做好,是因为我有多不好,为什么我就这么不好,我好一点,事情就不一样了……其中占主要内容的,就是自我攻击。自我攻击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所以,你虽未必能停下它,但可以告诉自己,这种自我攻击不是真的。

    这种反思与自我攻击,是自我归因。自我归因,藏着这样的逻辑:其他人其他事物我没法控制,但我能控制自己,如果我好好改变自己,事物就能朝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了。这是小孩式的自恋心理:所有事情都是我导致的。

    与孩子式的自我归因对立的,是成熟客观地看待事物。能看到自己的责任,也能看到别人的责任,而更关键的是,无论事情如何不顺,都不攻击自己,而是如实看待自己,安抚自己,并寻求支持。可以说,自我归罪的对立面是自爱。

    见到多个这样的个案:分手后陷入严重抑郁与失眠,谈话后发现有强烈的自我归罪,认为分手都是自己导致的,如自己表现更好一些,就可以不分了。且前伴侣也会对他们进行归罪。当明白自我归罪和被归罪都是自恋后,他们的自我攻击就基本停下来,抑郁与失眠也基本消失。

    挫败发生后,健康方式是:事情层面上自我归因,但不过分,同时也能客观归因外界;情绪层面上自我安抚,并寻求他人的支持,同时,让一些必然出现的情感,如悲伤,得以流动。并且,不管如何归因和有何种情绪,都会自爱。

    2.咨询中会发现,痛苦最重的来访者,都伴有严重的自我攻击。这时,咨询最容易奏效的一步,是让来访者看到自我攻击并非真理。一旦停掉“一切都是我带来的”这种自恋性的自我攻击,来访者的痛苦就可能有很大转变。理解别人和自己,也可减轻自我攻击。

    3.就是因为你不好!或许,父母所有言语中,这是对孩子杀伤力最大的一句话。孩子本就是自恋的,即认为一切好事自己负责,一切坏事都是自己招来的。如孩子遭遇伤害,譬如被同学打骂、被性骚扰、被老师冤枉,甚至失恋这类悲剧时,父母却说,都是因为你不好,这甚至会对孩子的自我构成摧毁性的影响。

    4.当干了蠢事时,请放下强烈的自我攻击;当遭遇挫折时,请放下严重的自我贬低。严重的自我攻击,是自我脆弱的标配,各种不顺的事出现时,很容易自我攻击。因是习惯,所以自我攻击不能不让它升起,但当觉知到自我攻击时,可以对自己说:停!这份自我否定自我攻击不是真实的。

    激烈地谴责别人,或激烈地自我攻击,如自毁式的忏悔,其实都是蠢事与挫折对脆弱的自我构成了一种摧毁,所以必须找一个责任人去负责。当为此努力时,意味着自我反思都不可能,所以改变也就基本不可能了。

    5.一个人能自我观察,其实是因为内化了一面镜子,而这个内化的镜子,也就是最初能向他提供善意或至少中立观察的人。必须澄清的是,自我批评不是自我观察。自我批评,特别是苛刻的自我批评,只会扭曲自我观察,而它的源头,也是对其进行苛刻攻击的抚养者或其他重要人物。

    6.我不爱你,我恨你,我觉得你糟透了,可我离不开你,因为你具备超重要的价值——我可以将我的一切不幸与痛苦归因于你,而免除了自己的责任。多少人的所谓情感,其实是这么个东西。

    关键在于,自我太虚弱,所以必须归罪于人。太多时候会看到,当不能归罪别人特别是伴侣时,很多人立即就会进行严重的自我否定自我攻击。增强自我,首先要觉知并放下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7.遇到事情,亲人间按说应该相互支持,但在中国家庭中,常见的局面是彼此攻击,事情越严重,攻击就越严重。特别是亲人离世时,活着的亲人因此闹成仇人,彼此憎恨的,不在少数。这种事情的关键在于,都是自我没成形的人,都受全能自恋和无助感的折磨。概括来说,都是孤独失联的巨Ying。

    自我成形,意味着有了边界,知道自我能力有限,且事情自身有它的道理。自我未成形的人,会延伸到家中每个角落,因而想控制一切。一旦有意外也即失控发生,他首先攻击自己,因失控就意味着自我不强,自我差劲。然后想,这么差劲的自我为什么不去死。

    局势失控时,可攻击自我,就变成严重的自我否定,也可攻击别人,即你认为的事情责任人。严重时,一样是想对方去死。所以,医闹会大肆攻击医生,这是将本来由上帝掌管的生死责任全放到医生身上。若不能攻击医生,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该为生死负责,觉得自己该死。

    涉及生死的是大事,因此出现严重的攻击和自我攻击,很容易理解。但对于自我未成形的人来说,就任何失控的事进行任何探讨都变得艰难。譬如很多人发现,你和父母探讨往事,父母第一时间都会表达:我没错。这都是自我未成形的人,试图保护自己,而一旦认错,其自我会有瓦解感。

    一来访者,突然有意外发生,她很快有了三句话:哎呀,我惹祸了;不,都是他们搞的;嗯,也许事情就会这么发展吧。第一句话是自我攻击,第二句话是攻击他人,第三句话则是接纳了事情发生的合理性。前两句话让她焦躁,而第三句话一出来,她安静了下来。

    对于所有脾气暴躁的人来说,最关键的,是看到并放下失控局面发生时的自我攻击。譬如一女孩失恋后陷入深重抑郁,经探讨发现,她认为,且前恋人也认为,这都是她惹的,她该负全责。深切懂得这一逻辑后,她很快从抑郁中摆脱了出来。

    一有失控,就攻击自我。最深层原因是,都是失联的孤独婴儿,因孤独,所以觉得自己必须控制一切事,因原始的自恋,觉得事情必须按自己意愿运转。如果失控,就觉得自我是脆弱的、差劲的、该死的!破掉这一逻辑,自我否定就会极大减轻,对别人的攻击也会因此而降低。

    我写了一系列关于自我攻击的文章,怎么疗愈,也说了一些。但有一天的咨询中,突然有了一个感性的答案:多抱抱彼此吧。

    对此,我最喜爱的诗人鲁米有一个诗意的表达:伸出双臂,要是你希望被拥抱的话。#p#分页标题#e#

    这是最原始的渴望,许多个来访者,在咨询到深处时都如婴儿般发出喃喃的儿语:妈妈,抱抱。

    8.我自己特别简单的一个进步:终于基本不再理会微博上的批评声,感觉真是好多了。

    原来脑海里那种暗暗追求绝对正确且若错了就严重自我抨击的声音,俗称内在的批评者,很限制自己。每天仍在不断自我反省,但这远不同于一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批评,也即超我攻击本我。

    9.不要把他看成一个追寻者。

    因为要是他有所追寻,

    他追寻的也只不过是他自己。

    一个爱者除了是被爱者之外,又能是谁呢?

    每一秒钟,他都会对着镜子鞠躬。

    如果有一秒钟,他能从镜子中看出

    里面有什么,

    那他将会爆炸。

    他的想象,他的所有知识,乃至他自己,

    都将消失。他将会新生。

    ——鲁米

    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严重的个案,当事人常会超糟糕地自我定义,即,他们觉得自己差极了。这时,停止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很重要。怎么做到呢?一个有效办法是,找到他们是如何定义自己或被定义的。破掉这些定义,可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他们的自我感知。

    一个咨询界的逸事:一男孩尿床,非常痛苦,去做咨询,一小时后兴高采烈地出来,家人问,医生把你的尿床治好了吗?他说,没!那你高兴什么?他说:医生让我懂得,这不是问题。这个故事的关键该是,医生修复了男孩的自我觉知,他不再因尿床而自我攻击。

    10.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核心自我诞生前,你像是环境的响应物。譬如,你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会极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该环境内的最好。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会激发你的反应,但难以动摇你的根基。你也由此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

    科胡特一段话很好描绘了核心自我: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它会摇晃,摇晃是一种呼应,但只摇晃,根基不被动摇。最后说一句:温暖有互动的关系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自己负责的意识,而不是依赖,依赖必导致过度要求、抱怨和攻击。

    11.太容易道歉的人,要问问自己,你的道歉,是不是一种太轻易的自我攻击?

    12.那些看似没有一丝内疚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时刻遭受着这样一种煎熬:只要事情稍不如意,他们就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暴虐,向外,就像要毁了这个世界;向内,则时刻毁灭着他们自己。

    正在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边看边写自己的感想。写着写着,突然间对那个虐杀小猫的女孩有了情感上的理解,于是写了这段文字。咨询中和生活中都遇到不少这样的人:几乎不能承受愧疚,这看似道德上很有问题,但实际上他们时刻都在极度自我攻击中。

    13.常听到有妈妈说,武老师,你的文章给我很大压力,你的文字和其他心理学文章,成了一种你必须如此否则就不好的绝对要求。很想为这些妈妈减压,所以想说:把这些当知识好了,它要贴近你的体验才有意义,且,做不到,别自我攻击。

    14.孩子,特别是婴儿的世界,很容易坍塌。饼干碎了,孩子都可能崩溃。这时,父母的共情很重要,有时只要说出孩子的所感所想,孩子就会平静下来。同样重要的,是父母的情绪包容力,即,父母不会跟着孩子的崩溃而崩溃,并要求或攻击孩子,要孩子自己稳定下来,而是一直稳稳地在孩子身边。

    若无这份运气——内化有情绪包容力的父母而获得健康自我的基石,那我们就要通过漫长的学习来获得这一点。若情绪太不稳定,咨询与治疗,是很必要的。咨询师的稳定加高质量的回应,可帮你获得这一点。若独自成长,则有许多关键点,最重要的,是识别各种自恋并放下对自我的攻击。

    极致的控制欲=恋尸癖

    一位妈妈讲给我一个故事:

    她的儿子要读小学一年级了,开学前有一个体验日,她带着儿子和大他3岁的女儿一起去学校。

    到了学校,她发现儿子很胆怯。他看到一个邻居小女孩,想和她打招呼,用手碰她,但她一回头,他却立即退两步,说不出话来。

    因为这种胆怯,他想黏住妈妈,而妈妈则希望儿子能独立,能承受这点小小的挫折,所以半鼓励半逼迫儿子找小伙伴去玩。

    离开妈妈后,他很茫然,然后看到姐姐,姐姐很放松很潇洒地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于是他找到姐姐,要黏住姐姐。

    姐姐一开始很乐意带弟弟,但不久后有些不耐烦,想把弟弟推开,这时弟弟就嘴一撇,要哭,于是她只好允许弟弟黏她。

    妈妈则发现,这时儿子的茫然好了一些,但他开始有些霸道,对和姐姐一起玩的小伙伴们有些敌意,排斥他们接近姐姐和他。

    ……

    她讲完这个故事,我感慨说,你看,这也是你和丈夫的关系。

    她是一个女强人,争强能干,而丈夫则有些无能和懦弱,她很多次想和丈夫离婚,但一直没下决心,不过越看丈夫越不顺眼,实在不能明白丈夫对她来讲有什么意义。

    她的女儿对儿子的意义,就是丈夫对她的意义。

    说好听一点,这个意义是陪伴。

    说难听一点,这个意义是陪衬。

    将两点联系到一起,她恍然有所悟。她说,事业早期,要谈生意的话,不能独自去,会慌,所以她要拉着丈夫去,丈夫虽然不能在谈生意上发挥什么作用,但只要他在,她就可以心安很多,就可以有较好的状态面对生意伙伴。

    谈生意只是一个缩影,一个譬喻,是他们二十多年婚姻的缩影。

    也就是说,丈夫一直在扮演这种角色——她的陪衬。

    并且,丈夫对她,一如女儿对儿子,有不耐烦,但却不能离开,因为怕她难过。

    用最简单的术语讲,丈夫满足了她对安全感的需求。

    用稍复杂一点的术语讲,丈夫给她提供了控制感。

    独自一人时,面对外部世界,她会慌张,有失控感,有无力感,不知如何掌控外部世界。

    但对丈夫,她有绝对的掌控感——其实这是她想象的。所以,当失控感和无力感发生时,看到丈夫这个稳定而可控的客体在自己身边,就心安了。

    只是,她的心安,同时伴随着的,是丈夫的不耐烦,和丈夫的失去自我。

    在这样一个历程中,她的能力和自我不断被激发被滋养,而丈夫,因只是她的陪衬,越来越萎缩。

    中国太多人的婚姻,就是这样的搭配。一个人,只是另一个人的陪衬,而这个陪衬,很难被看到,被尊重,相反会被蔑视,另一方很难意识到,这个陪衬究竟有何意义。

    当然,陪衬也有他(她)自身的问题,他们通常会是比较封闭的那个,缺乏足够的动力冲向外部世界,于是部分借助伴侣的动力,多少打开了一些。但整体上,他们会越来越失去自我,越来越封闭。

    她条件一直很好,最初不乏追求者,之所以选择丈夫这样的男人,有一个感觉极为关键。她说,当时觉得他好安全好可靠啊,他的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头。

    第一次听到有人讲这种择偶原因时,我很震惊,但后来发现,竟然有非常多的人出于这个原因选择了伴侣,并且,多位女性,说了和这位妈妈一模一样的话。

    男人做类似选择时,容易使用的语言是,她很单纯很听话很乖。

    如果你是因这样的心声而选择伴侣,那意味着,你的安全感很低,很惧怕失控,所以要找一个如惰性气体一样的伴侣,他的不活跃,让你觉得好控制。

    的确,其中很多人说,他们同时有更喜欢的对象可以选择,相比起伴侣来,他们更有激情,但也更难把控。一位女士就此说:你真没法预料,和这个男人在一起,第二天会发生什么。

    这一逻辑,开始是这样,以后也会延续。如此选择的人,势必会倾向于压制伴侣的自由选择,因伴侣的选择,只要和你想象的不同,你就会有不安,甚至由失控而导致崩溃感。

    然而,和他们在一起,你可能又会觉得乏味,会抱怨对方没活力。你必须清楚你做了什么选择。

    这种逻辑,发展到最严重的地步,就是所谓恋尸癖。恋尸癖,本指男人奸淫尸体的特别癖好。但它的核心逻辑并不罕见:你必须和我想象的完全一致,有任何不一致,我都会暴怒。若持有这一逻辑,最后你会发现,只有把对方弄成僵尸一般的存在,才能符合你的要求。

    希特勒的“恋尸癖”

    恋尸癖,在超级强人,如著名的独裁者身上,是最容易见到的。这是由权力的属性所决定的。著名小说《1984》中,审判官对男主角说,权力就是,我可以将脚踩在你的脸上,而你不能反抗。

    因为太执着于权力自恋,强人们常常会执着于自己的判断,而对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而不见,以至于最终导致一些巨大的失误。譬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希特勒非要让德军战斗到最后,最终让纳粹德军损失了150万人——这是全德国战力的四分之一。#p#分页标题#e#

    一般来讲,人们以为,这些强人聪明绝顶、洞若观火、高瞻远瞩、很少犯错……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有着超强的控制欲望,特别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同时特别果断,特别无法无天,而且特别有毅力罢了。

    并且,他们之所以特别果断、特别无法无天、特别有毅力,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毫不在乎。所以,他们在强加于人时,哪怕为了自己一个很小的欲求,都可以可怕地伤害他人,而且一点都不犹豫。正常人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会感同身受,当看到别人被伤害时,我们也会痛苦。

    所以,希特勒可以完全不考虑斯大林格勒战役中150万德军的生命,而只是一味地让他们执行自己既定的战略。但相反,美国可以上演《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故事。

    在这样的独裁者的世界中,只有他一个人是人,其他人都是他实现自己目标或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与工具。他会幻想,在他能控制的世界里,所有其他人都会百分百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的意志。

    就好比是,他是一个下棋的人,其他人都是棋子,他命令棋子怎么动,棋子就怎么动。如果棋子忽然自己动了一下,他会暴跳如雷,哪怕这个棋子走的这一步是正确的。

    所以,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希特勒等纳粹高层具备“权力意志人格”,他们有“恋尸癖”。也就是说,他们对健康的、有同情心的、积极乐观而且热情开朗的“人”不感兴趣,他们希望人像尸体一样,不怕疼痛,百分百服从命令,并且在被指挥送死的时候一点都不害怕,一点都不犹豫。

    也正是因为这种人格,让希特勒在众多追求他的女子中选择了爱娃。一个熟知希特勒与爱娃关系内幕的人说:“对于他(希特勒)来说,爱娃不过是个可爱的小玩意,她缺乏逻辑性,头脑愚笨,只是长得漂亮。但是,或许正因为如此,希特勒才能在她身上找到一直以来都在追寻的宁静与放松。”

    希特勒在追寻什么样的宁静和放松呢?我认为,就是在私密世界里,仍然只有他一个人具备意志,而他最亲密的女人只是一个没有意志的棋子,必须是,他让她动,她才动。如果这个女人个性独立,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会不懈地追求,那么希特勒就会失去他追寻的宁静和放松。要找到这种宁静和放松,就只有去找爱娃这种依赖性极强而且极其没有主见的女人,她不是以自己的魅力战胜了其他竞争者,而是因为她的依赖个性对希特勒有“致命的诱惑”。

    控制欲望极强的强人们绝少喜欢有同样个性的人,哪怕那个人是最亲密的人。所以,当长子乌代展示他的意志时,萨达姆策划了一次暗杀行动,把他打成了残废。

    政坛上的强人如此,生活中的强人也是如此。我知道的一个港资公司的高层经理,最讨厌下属主动提建议,如果有人这样做,就会被开除,不管建议多么合理。

    正是因为这种个性,强人们认识现实的能力被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德国一个心理学家将强人们形容为“穴居人”。他认为,强人们的控制范围仿佛是一个洞穴,在这个洞穴里,完全是他说了算,他的臣民们没有一点机会表达自己的意志,而在这个洞穴里,他的确运筹帷幄,算无遗策。但是,他的洞见力仅限于这个洞穴,对于洞穴外面的世界,他只能看到被洞穴限制住的有限天空,所以一旦要和洞穴外面的世界建立联系时,他就会犯晕。

    最严重的恋尸癖,估计心理治疗师也没辙了。一般意义上的,即过于限制伴侣自由意志的,首先,要知道你做了什么选择,对此给予尊重(尊重并不意味着不改变)。

    特别重要的是,尊重对方本来的样子。其次,若能做到,鼓励对方做自己,同时收敛自己意志的过度扩张。若做不到,找咨询师帮忙吧。

    中国式“智慧”:平息众怒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幕:

    曹操率军,和孙策、刘备一起攻打称王的袁术,但粮草不够了,本来预计十天的军粮,只能吃三天了。粮草官过来问曹操该怎么办,曹操说,那就大斛改小斛。

    粮草官说,这不是克扣军粮吗?士兵吃不饱,岂不要怨声载道?曹操说,我有解决办法。

    果真,几天后,士兵怨气冲天,有骚乱的迹象,这时,粮草官过来问计,曹操说,计策就是借你的人头一用,至于你的老婆孩子,放心,我会好好补偿。然后立即斩下粮草官人头示众,并说,是粮草官克扣了军粮,害大家饿肚子。

    军队的骚乱情绪被安抚了,大家带着怒火,迅速攻下了袁术的城池。

    曹操是地道的奸雄,深通人心。不能撤军,仗必须打下去,粮食也就这些了,必须减少每顿饭的量,好持续下去。但这时,军队有不满是必然的,不仅是饿了肚子,也是失控,所以这时就必须找一个外在的“魔鬼”去归罪,才可以平息众怒,安抚人心。

    平息众怒,安抚人心。这是中国式政治的一个重要窍门。太多时候,群情激愤,意味着整个巨Ying群体都处于失控中,这时他们的破坏欲会很可怕,而且他们必然会将内心的魔鬼投射到外部世界,所以找一个“替罪羊”,让整个群体去归罪去恨,是中国式的管用办法。

    甚至,我会认为,不管是面对巨Ying群体,还是面对单个巨Ying,权力体系和国人都容易去牺牲可以牺牲的好人,来安抚情绪失控的巨Ying。

    所以,碰到大问题,中国式的智慧是,躲一下,别惹上身,如果你和这个大问题粘上了,那么,你很可能会成为被怪罪的对象。

    倒地老人“讹诈”扶助者,只是这一逻辑的一个表现而已。我们类似的表现非常之多,比方说,公务员系统或官僚作风重的企业,老油条们都会懂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总想着去冲杀,去解决问题,去当英雄,你越是这么做,越容易成为领导和群众的替罪羔羊。

    回顾一下自恋性暴怒的四部曲,当自恋者是一个群体时,“我”就变成了“我们”:

    1.任何不如意,都是在挑战我(我们)的自恋;

    2.任何不如意,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都有主观恶意动机在;

    3.有主观恶意动机者,必须向我(我们)道歉;

    4.否则,我(我们)就灭了你。(本来这还有一句——或者灭了我自己,但当群体处于暴怒时,群体不会去想“灭了我们自己”。)

    所以关键是,当群体骚动时,群体会认为有“一个有主观恶意动机的魔鬼”在。这个魔鬼就像是死神,来要自己的命,必须找到它,归罪它,甚至杀掉它,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侵袭了。

    因此,曹操推出粮草官,就可以让士兵们怪罪他,认为他是让自己饿肚子的恶魔,杀掉他,失控带来的恐惧、愤怒与无助,就可以平息了。

    失控时,要先找到一个魔鬼去怪罪,这一点,在中国家庭也非常常见,特别是当一个家庭或家族遇到大的灾难时。

    一个健康的家族,遇到灾难时,应该相互扶持,相互安抚受伤的心,以度过艰难的阶段。但是,在咨询和生活中,我屡屡看到,这样健康的家族,好像在中国真不多见,多见的是,一旦遇到灾难,家族内部会相互怪罪,最终导致巨大的裂痕,制造出更多问题。

    譬如常见的,是家人离世。有家人离世,这是很痛苦的事,如果亲人间相互支持,相互抱慰,这份痛苦就比较容易过去。但不健康的家庭,这时反而容易相互指责和攻击,从而演变出很多问题。

    广东佛山一位男子,杀掉多位家人,被抓后,他透露说,他之所以杀掉哥哥等人,是因为父亲病逝前,他们没有对父亲尽心尽力,所以他恨!记忆中,他讲了很多细节,似乎这个说法真可以成立似的。

    我在咨询中,也听了太多类似的故事,最终发现,它的基本逻辑就是失控后要怪罪别人的逻辑:失控,特别是可怕的失控,一定是有一个恶意力量在作祟,必须找到它干掉它,否则它还会如死神一样继续发起攻击。

    但这个死神其实由他们自己的全能自恋转变而成,全能自恋,让他们想彻底控制事情,而当失控发生后,这份全能感受到了挫败,特别是亲人死亡,你再也没法挽回了,这是对全能感摧毁性的打击。所以,要找出到底是谁干的。

    倒地老人最容易怪罪的,是事情发生时离他最近的人,那么一样,亲人离世后,最容易被怪罪的,恰恰是整日照顾老人的人。

    这也是医闹的逻辑。医闹现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可怕。这个逻辑也是,医疗中各种失控,都有主观恶意力量在和自己作对,而医疗产业化和相对恶劣的医患关系,让病人与家属,很容易责怪医生,特别是第一线的医生和护士。所以,和容易暴怒、自我破碎的人打交道,确实不容易,你很容易被他们怪罪。

    这篇文章写到中间,我休息时做了一个梦,梦中说出一句话:你是好人,那么得让着我,让我吃一口;你是坏人,这么可怕,我吃了你!

    这是对极端的巨Ying心理的总结,碰见好人,他们想去剥削,而剥削被拒,他们就想报复和破坏。#p#分页标题#e#

    在中国,认识到对控制的追求和对失控的恐惧,是比认识到爱和恨更重要的一个心理逻辑,很多打着爱与恨名义的事,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控制与失控。

    控制与失控,关乎自恋——事情是按照我设想的运转还是相反,它本质上是一种孤独的东西;爱与恨,则是发生在关系中,而且真正的爱,必然意味着对方至少是和自己平等的存在。

    一位女企业家,童年孤独、阴暗且充满暴力,常被父亲打。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终于和父亲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了关系,像正常父女一样了。只是这时,她五十多岁了,而父亲八十多了。一天,父亲意外摔成了重伤,他的身体一直也不好,所以亲属们预料他撑不过去了。

    在医院养伤期间,亲属们陆续来看他,这位企业家的兄弟姐妹们则负责轮流照料父亲。但是,他们都像非常没有孝心一样,想尽各种办法,逃避在医院里照顾父亲的工作。当时,这位企业家在外地,不能及时赶回,所以对兄弟姐妹们的做法非常愤怒和不解。

    等她回到家乡,第一时间去医院,看到父亲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样子时,她心里一股怒火升起,转身就离开了病房,甚至都没有和父亲说一句话。

    我问她,那股怒火是什么。她说,那肯定是对父亲小时候虐待自己的一种报复心。但是,我对她说,你最近两年已经和父亲修复关系了呀。她回答说,也许也不是报复心。那会是什么呢?我让她安静下来,去描绘那股怒火,特别是,可以想象,如果在父亲病床边多待一会儿会如何……

    她描绘的时候,我很有感觉,于是对她说:真正让你愤怒的,是无助,是你没有办法对父亲再做些什么了!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被死神夺走,而你没办法控制这件事。

    听到我的这个解释,她觉得一下子融会贯通了一般,说,是的是的,就是恨这一点,我最害怕失控和无助了。

    她是女强人,非常有钱,性格也百折不挠,绝不轻言放弃,特别享受扭转局势的感觉。这都显示了她的自恋,在一定程度上,她简直像是全能一样。

    但是,她性格再强,再有钱,再百折不挠,面对八十多岁的父亲将要死亡一事,也无能为力。她恨这种自己根本不能扭转局势的感觉,这让她有很强烈的失控感,就像从悬崖上坠落一般。

    这也是她的兄弟姐妹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所以他们都惧怕在病房里照顾将要去世的父亲。他们对父亲当然有爱有恨,但主要的,还是无法面对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无力感。

    可以说,这也是这位父亲的一种报应,在孩子们小的时候,需要帮助(也即帮他们化解无助感)的时候,他不仅没有给什么帮助,反而非打即骂,他的一个名言,也是中国式父母常使用的那句话——都是你们自己不好!

    好的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这主要有两点: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夸夸他们;当孩子受挫时,支持他们。但中国式父母,却很容易走相反的方向,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告诫他们不要骄傲;当孩子受挫时,怪罪说都是他们自己的错。这导致孩子们的心理普遍脆弱,于是在面对灾难时,要么逃避,要么怪罪。

    并且,荒唐的是,逃避虽然违反了人性,但逃避常常是对他们自己而言更好的做法,因为的确在许多家庭中,谁这时候照顾了父亲,不会得到家人的认可和支持,反而是,当父亲去世后,这个付出最多照顾最多的人,因和父亲接触最多,最容易被其他家人怪罪。

    发生意外,巨Ying们体验到失控,为了解决失控,他们会试着立即找出一个责任人或一个原因来,如此,他们的心就可以安定一些。

    可以说,他们希望事情迅速从失控变得明确。然而,如果你想做出有创造力的事情,容忍模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能力。

    要尽快找到答案,这主要是为了满足自恋——你看我多厉害!相反,容忍模糊则意味着,你愿意沉到事情中,不断地去碰触事物,试着和事物建立越来越深刻而全面的关系,于是,逐渐地,事情的本质自动呈现出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kw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