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杭城已经三月有余,却因为每周末几乎都有些工作或是工作日出差较多,周末实在疲倦,几乎都宅在家里或是公司度过了。印象中对杭州的了解上上次应该是十一花了一天环灵隐寺线徒步一天,上次花了小半天逛了小河直街。没有机会结交新的朋友,也没有机会来好好认识杭州。突然觉得这不是我。
于是一早醒来看到外面阳光暖暖,想到平时都是阴雨连连,这天气简直是老天在鼓励我等出去放风,打开手机翻看能去的想去的地方,一个小时又过去了。不是嫌太远,下午还有事想早点回来,就是费用太高,毕竟没到工资发放日囊中羞涩。
继而咬咬牙决定再干一次大学常干的事——先出门,走到哪算哪,碰到公交,坐到哪算哪,总之不会丢就是了。
且逛了半小时碰到一辆驶来的公交,也就上了车。本想着坐到快终点站的时候再回来,车辆行驶的方向好像是村庄,是我想去的自然的感觉,结果40分钟过后,惊讶的发现,公交车的倒数第二站是我一直心心念念但是始终没去的良渚附近。天意如此,再不去真是对不起自己了。
良渚片区总的来说形成了一个历史文化村落,有博物馆、遗址公园、文化中心。遗址公园是几千年前的良渚遗迹的旧址,里面小宫殿高台等都是经过申遗以后更好地被保存了下来。我站在门口纠结了半天,看大众点评评论纠结了半天,看着里面人来人往纠结了半天,终于没有进去,想象着这个能逛上大半天的大公园,而我肚子空空,已是中午还没任何食物果腹,以前独自走西双版纳热带区走到一半在公园里打电话哭的回忆袭来,一阵寒意。下次再说吧。好在,不远处晓书馆预约上了,作为我另一个心向神往的地方,那里应该更符合我当下的状态。
晓书馆离遗址公园差不多5公里的距离,往返有专门的大巴可以经停,对于无车人士很是友好。借着高晓松的名气做平台,晓书馆实际做成了一个文化中心,文创、艺术体验课、讲座、电影、话剧舞台都呈现在这里。设计很是独到,结合山景在一楼的平台造出了一片小水域,从落地的玻璃往外望,水和阳光、草地连成了一片。而晓书馆是只允许馆内阅读不允许外借的。
来这打卡拍照的人挺多,不过真心来看书的也不少。里面摆放的桌椅并不算多,二楼则更多的是倚靠书柜的小靠垫,且不允许带电脑和专业的摄影设备,这也符合晓书馆需要预约的规则,有意地限制人数,把阅读环境营造的更舒适。我刻意看了下陈列的书,想知道怎么体现书馆主人的品味,结果多少有些失望。一楼进门处比较显眼的是一面墙的《晓说》系列,再看向其他书柜,则是常规书店能看到的书。有一面书柜做得特别高,高到从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法拿到,也许那才是书馆的珍藏?
即便这样,很神奇的是,拿到书坐下的我仍是很容易沉浸进去。离乡太久,越久越发想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沈从文用一篇篇人物小传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六七十年代的湘西姑娘小伙们,时光在眼前交错。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吧……
而这奇妙的一天,足够我咂摸很久,充电很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