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有慢性胃炎,从小到大我经常看到他吃中药,家里也有各种流行的中医类物件:哈慈五行针,电流经络仪,加热泡脚盆,按摩锤、拍痧板等。
我在6岁前后和大我两岁的哥哥,在农村的大夫处,先后做了“割脾”的小手术。打那以后我和哥哥吃饭有胃口了,“瘦得皮包骨头”的情况有了好转。在那个前后,有一次家里大人发现我发烧了,但是我自己还没有觉得难受,奶奶她们给我10个手指头尖放了血,我记得很清楚,出来的血是黑色的。大人们说这血放出来,基本上就不会烧起来了。
哥哥自幼体弱,容易偏头痛,父亲带着哥哥去找各种医生,我也围观、治疗了几次,长大后,我发现自己很能区分按摩、正骨医生的手法是否得当。
现在想来,我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治疗,和所处的年代以及地方有很大的关系。1990年之前我生活在农村,有三年左右和家里老人们住在一起,之后小家庭搬到了城市。也正是在那以后,我很少正式接触到中医式的治疗了。
我上初中以后,遇到感冒,鼻炎,咳嗽,咽喉肿痛等原因,每每生病大都是吃消炎药、输液。现在回想起来,我就是在那个时期,身体体质由良好渐渐转为不那么好的,因为:人越来越静,被教育着、要求着成为“淑女”,不再像小的时候上蹿下跳,奔跑嬉闹;同时90年代之后,社区门诊、医院的治疗方式逐渐被西医系统主流化,而我,在那个阶段生病比小时候多,接受的治疗不外如是。
高中的时候赶上了山西省教育体制改革,体育课里我们学了太极拳,舞刀弄剑,虽然只是皮毛,但是接触下来,也是一个输入。上大学以后体育课里也教授了太极拳,工作以后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单位每天早上也在打太极拳。
2014年我们家小孩上一年级,男孩子好动,不太能静下心来,他说上课的时候身体难受,就好像有蚂蚁在爬来爬去,我只好想着法地进行调整,增加小儿推拿,早睡觉,周末拉着他去公园报了陈式太极拳的班,虽然后来还是放弃了,但是这一次次的输入和印象,冥冥之中让我离真正的太极更加近了。2020年我在参加厚朴中医线上筑基班后,在线上艾灸课里学习了站桩,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认识,坚定了信心。
2012年起,我陪着上幼儿园的孩子读传统文化,从启蒙的《百家姓》《千字文》读起,到《论语》《大学》。感谢这个过程和经历,让我对古文有了一些亲切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因着保养失调、气血不足,我自己身体的一些亚健康状态显化出来,对我的生活、工作各个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让我不得不开始重视、直面健康。
开始的几年里,我重在调理,吃中药、扎针灸,按摩正骨等,然而时常反复,效果并不能够稳定持久。结合传统文化,再加上我接触到了《黄帝内经》,我一点一点质疑抛开稀释的理论乃至体系,接受了中医的理念。
现在我算是个小小的中医迷,对中医的了解并没有多少,但是把通读《黄帝内经》列为了计划。按照第一章的理念去生活,面对纷繁的琐事,以期精神内守,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在我看来,生命的长度未必能如我们所愿,大概是天命所定,但是同时我可以提升它的质量和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