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开读韩少功老师的《人生忽然》,让我领略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散文风格。过去读周国平和林清玄的散文,总觉得自我感受很强,重在自我生命的抒写,和生活哲学的体悟,感性居多。而读了《人生忽然》的第二章,明显感到作家创作的异同背后是其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韩老师的这本散文集有点杂文的味道,思辨性极强,传统语言的运用与变式,陌生化的词语组合,常规的汉语与灵动洒脱的网络语言,足以看到韩老师写作散文的思维的灵活,语言的包容,知识的广博,思想的深邃。
下面举几个文段供大家欣赏:
一、知识的广博
我觉得韩老师的阅读兴趣挺广泛的,他不局限于文人的那点文字爱好,理科与文科的阅读领域都很宽。数学,物理,科学,中外经典文学等他都涉及。
不信大家可以读读这段文字——
从“万物皆数”(毕达哥拉斯语),到“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柏拉图语),到“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就的”(伽利略),到“一切科学均可最终转化为数学”(莱布尼玆语),到“数学是科学的皇后”(高斯语)……欧洲的数学狂们层出不穷,创造了埃及、印度、中国等古文明中都不曾有过的一种知识理想和知识类型。
阿基米德靠一盆洗澡水,就可以发现浮力原理。牛顿靠一个枝头掉下的苹果,就可以构想重力学说。伽桑狄在一条航行的船上,从桅顶落下一块石头,就能检验地心说的真伪……那时的科学家都像草根“民科”,多是单枪匹马,小打小闹就做出大学问,在知识的荒原上到处开疆拓土。
(文学)其字里行间的微妙处和惊险处,“非关书也,非关理也”(严羽语),常凝聚着人类处理一个问题时瞬间处理全部问题的暗中灵动,即高德纳所称“不假思索就能完成”之奇能,多是“万象俱开,口忽然书”(谭元春语),“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语),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我很喜欢这三段长文,韩老师读书积累不仅面广,而且很细致,精准。作为一个纯熟又有知名度的创作者,他在引用前人的文字学说时也会标出作者和出处,这是对知识的尊重,我感觉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另一个知识分子真诚的回应,正像他所说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在这本散文集中像这样的文段,比比皆是,像文中他所列举的电影文段,逻辑学概念,经济学新理论等。
二、语言的包容
常规语言的表达总是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深刻的思考,打破司空见惯的表达方式是韩老师的这本散文集语言的风格之一。我能感受到,他不排斥时下流行语,口语化,并且词语组合的陌生化更是阅读这本散文的调味剂,如果让我去读那些科学,偏理科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未来的前景,我想倒不如去打开一个视觉感极强的短视频介绍科学的前世今生来得更快。所以,我能读下去,读到一些好玩的东西,得益于这些好玩的文字组合起来的句式。这里面不仅仅“涨知识”,还可以体验阅读的快感。
我们不妨来读读这几段——
其实,作者不过是想编绘出一册数学式的公理大全,把全天下的抽象本质一网打尽,让它们从不甚完美的“事实”表象中显现出来。
门捷列夫依据原子质量大小,对元素予以排列和推导,发现了一些先有数据而无实证的空白格子,而这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镓、钪、锗等),事后果然被发现,由实践家们一一捉拿归案。
实践确实是真理之母,哪怕在爱因斯坦那里,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二标准之一,响当当的。只是作为科学远航的另一引擎,进入现代以来,实践也面临新的故障。
在高预算、高设备、高薪酬、高技术产业、高质量教育等配套条件缺位时,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创新也无从谈起,几乎“被贫穷限制了想象”。
以上这几个文段,之所以读了不犯困,就是因为中意于这几个词句:将“抽象本质一网打尽”,由“实践家们——一一捉拿归案”,“检验真理的唯二标准之一,响当当的”,几乎“被贫穷限制了想象”。一网打尽一般形容对象是人,抽象本质被一网打尽,仿佛抽象本质也富有了人的灵活的一面,将无形的数学的抽象写成了有形的东西。很明显,捉拿归案不是用来形容大盗或者不法分子的吗?但是用在这些尚未被发现的化学元素身上,就感觉到了它们的调皮捣蛋,把这些调皮捣蛋的化学元素捉拿归案就是科学家们后来的伟大发现啊。包括口语化的“响当当的”,时下流行语“被贫穷限制了想象”,皆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韩少功老师的散文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思辨性散文,其二是记叙性散文。《人生忽然》的第二部分“读时代”体现了思辩散文特点。其或批判社会种种弊端,或评判国际风云,意在重塑与唤醒国民,夹叙夹议,有时犀利,有时幽默,风格高昂洒脱,思想深邃有力。我认为偏文科和偏理科的人读之,都可以使思维得到锤炼和平衡。
我们继续来读读以下几段文字,以文为凭——
现代人回到家也许就更笨了,即便是高学历的白领,也可能煮不好一碗面,洗不好一件衣,更不懂如何修桌子或出门挖草药。他们被“傻瓜化”的各种家用自动设备、被发达的电商配送服务,宠成了一个个“巨婴”,屁股常在沙发里生根,不时靠旅游、八卦、表情包来打发闲暇,还以为自己操弄傻瓜相机就懂得了摄影。
书本有什么不好吗?能因此见多识广、旁征博引、集思广益,充分吸收前人和他人的成果,不正是人类智商提升和文明兴旺的最大优势?这话没错。不过,美国电影《心灵捕手》(1997年)里,一个禀赋过人的学霸,一位叛逆的天之骄子,曾被老师的一段话震击:
图片
不明书本之短,便有上述电影中的书本学霸,便有“知识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对知识的幻觉。”(霍金语)
读书充其量只是半教育。
不是要百家争鸣吗?争一争也许不错。既然都有理有据,那么任何人都有权发声。但如果人们都是用高音喇叭拼命发声,都希望别人张大耳朵听好,却缺少耐心、兴趣、时间听别人发声,,失去了理解和包容他者的能力,大概不是一种正常。
尽管庄子对书本并不特别信任,在《秋水》中警告:“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情也”;陆游也对书本一直警惕,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感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于现在科技的进步,韩少功老师是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的,包括读书也一样。韩老师采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先肯定大家认为的科技改变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好处,以及读书的好处,再从另一角度,去全面分析其不利之处。文字客观理性,不以文字私欲乱真,不偏不倚的看待某一知识与社会现象,直指本质,发人深省。
读书就是读他人,更是读自己。以上是我几天来读书的一些私人感悟。说是私人,是因为更多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去理解韩少功老师的文字,但我所摘取的文段确实是客观的,很精彩,可以多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