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吃瓜群众的同事经过时看到书名,都表现出吃惊的神情。那是,因为包含了【谋杀】两字。这两字总是令人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但实际上,此书大部分的实例,都并不是这五年甚至二十年的电影,因为年代久远,吃瓜群众并没看过卡拉奥勒提过的电影。所以,无法引发电影画面带来的恐惧感等的回忆。
唯独有一处,332p开始提到的《闪灵》,说到这眺望旅馆的装饰风格是阿帕契族、纳瓦霍族的风格,以及我脑补到的旅馆地下的原住民的坟场,让人毛骨悚然。
并不是画面感、事发突然、恶心血腥让我害怕,而是被忽略的细节导致的必然的悲剧的预期、上帝视角但无法阻止的无力感让人害怕。
另外,苏联电影,政治倾向,革命,这部分是吃瓜群众不太感兴趣的。
但竟然是卡拉奥勒感兴趣的地方!!书中花费了很多篇幅描述对比谋杀场景怎么被处理为革命事件,延伸到非常宏大的历史进程中。
本来以为,革命电影情节的意义被拔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但其实这里面居然有技术含量。这点认识让吃瓜群众表示很震惊!!
然而作者不打算止步于怎么拔高革命意义,而在于更高层次的概念的讨论。
贰
书内涉及诸多哲学范畴,部分内容需要深厚的哲学素养才能理解。
这本书很难看得进去,在没有状态的时候。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外行,其次翻译不怎么样。为了解决这问题,吃瓜群众拿出了看英语课本的技巧——断句。上班的时候消极怠工,拿出本书装下逼先!手持圆珠笔,集中精神断句,专有名词【特指非人名、非电影名、非演员名】下划线,大段的人名电影名演员名无视掉,细看有感觉能够理解或者脑补的地方,特别之处圈起来,不要为了看懂具体某个词而停下来做名词解释——没用的,记不下那么多。
婴儿探索世界,会摸、踢、尝、咬、看、闻,客观来看,是调动所有的器官整体的去感受这个物体,对一个未知物体的全盘接纳。如今吃瓜群众面对全新领域【严肃电影书籍】的办法类似婴儿,囫囵吞枣,不管对错,整体接纳,以后再慢慢消化。
也许在下面列举的关键词都彻底研究后,重新返回来阅读本书,才有更接近作者的可能。
叁
翻译真心差。吃瓜群众能理解,翻译的时候遇到的无从下手,一筹莫展。但这不是可以破罐子破摔、敷衍了事的借口。随便举个例子,334p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而风格化通常发挥着掩盖暴力(以及真实的杀戮)的作用那样”。可能我水平不够,反正看的很辛苦,有冲动拿笔将【那样】两个字涂黑。
书中多处发现一种现象,不符合中文的行文习惯,但隐约能脑补到英文版会怎么用语,甚至令人有种错觉:不如咱们还是去看原版吧!!!!!这翻译看得人想哭!!!!!
肆
搜不到作者的相关信息,特别是这个人的风格,例如教学风格,行文风格,研究风格,是谨慎严肃?风趣幽默?冷静沉稳?天马行空?直觉思维?
但吃瓜群众从书的奇怪的用词【特别是通感用法的形容词】中,有时候能直接触碰到作者想表达的心意【是吗?不要太自负】也许,艺术家的书和思想,有时候只能用通感手法进行沟通。
不了解此书在作者的职业生涯中占据什么地位。【谴责下做市场营销的孩子们,竟然不提供这方面信息!!八卦吃瓜群众表示不满足。】
埃默里大学是新常春藤联盟的研究型大学,没多久前吃瓜群众才因为其他事情搜索过作者就职的这家大学,风景优美,以医学、商学等闻名,坐落在亚特兰大市。
结合讲解电影实例的部分,卡拉奥勒此书确实有干货在里面,概念讨论到位,案例剖析细致。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这位知名大学的‘教授’给学生布置的课外阅读材料呢??
伍
第一次接触到【话语层面】这个名词,书中多次出现,举个例子【屠宰公牛和屠杀工人的镜头并列并非存在于故事世界中,而是存在于话语层面上。】(p2绪言)通过上下文联系的方法,【电影主要不是展示现象,而是制造意义】,可以一一对应,故事世界是用来展示现象的,话语层面表达电影制作者的三观。就像小学时候上语文课,老师领导大家精读课文后,总会有2个题目需要回答: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是一样道理。
陆
关键词列表
个性化 黑格尔主奴辩证 亚洲风暴 以法律之名 圣彼得堡的末日 逃兵 母亲 兰基先生的罪行 游戏规则 不夜城 欲海情魔 闪灵 离魂异客
以后抽空重新看一遍,特别是找来书中提到的电影看完了再读。整理下书中的逻辑线,再写写详细的思维导图。欢迎交换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