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学霸社群
第70周+《吃货词典》+阿枫大人#新学霸社群#

第70周+《吃货词典》+阿枫大人#新学霸社群#

作者: 绘本妈妈嘟嘟鱼 | 来源:发表于2020-05-31 21:02 被阅读0次

    名曰“辞典”,甚至作者在篇首、篇尾还煞有介事地编制了索引,以便查找。但实际上这本“辞典”是由若干篇短文组成,当然了,每篇短文都会介绍一种美食,包括名称、做法、吃法、掌故传说等等等等,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提升“逼格”,了解美食背后博大精深之文化。

    以我们耳熟能详的“红烧肉”为例。中华大地从北到南,只要是吃猪肉的地方似乎谁家的媳妇都能做出一锅热气腾腾的红烧肉。但红烧肉似乎又不专属于任何菜系,哪个菜系都有它的影子。山东有咸鲜酱香的鲁味红烧肉,上海有用花雕煮得酥润的本帮红烧肉,苏州有浓油赤酱、甜而不粘的苏式红烧肉,而湖南流行的是红亮微辣的毛氏红烧肉,可说是不一而足。

    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关于打卤面和炸酱面的介绍。所谓打卤面就是把猪硬肋切成大薄片儿下到滚开的水里焯,舀出浮沫儿后再将调料包下到滚开的锅里一起煮。咕嘟半个多钟头后汤煮得差不多了,对上口蘑汤,加上葱、姜,还有泡发的木耳、黄花、海米、干贝、玉兰片、洗净的口蘑,点上酱油接茬儿再熬,并勾上薄芡,把打好的鸡蛋液小心浇淋在滚烫的汤上,让一朵朵薄薄的蛋花在棕红色的汤中弥撒翻滚,最后再点上几滴香油,一锅香醇的卤就算打成!吃的时候将面条和卤子拌在一起“连吃带喝”。而炸酱面则是用黄酱或者甜面酱,再放上肥瘦相间的大肉丁儿,不紧不慢地炸上半个多钟头,火候到家时还可以撒上喷香的葱花。吃的时候再配上诸如:香椿、萝卜切、黄瓜丝、白菜丝、火腿丝等小菜,那叫个过瘾。

    我是北方人,老家也有种吃食叫“捞面”,仿佛是上面说的两种面的混合体,有卤,有炸酱,还会配上诸如白菜丝、土豆丝、韭菜、菠菜、香菜、豆芽、香椿、蚕豆、黄瓜等配料,喜欢的还可以调上蒜泥、麻将、花椒油。吃的时候用冷水“过”一下热面,让面更加劲道,然后挑一筷子(不能太多,因为有很多配菜)在大碗或者盘子里,拌上各种菜码,想起来就有点垂涎!

    书里还提到了一样东西,估计能勾起许多年龄稍大吃友的儿时回忆,那就是“冰棍儿”。 “冰棍儿——三分、五分;冰棍儿——奶油的、小豆的……”哈哈,有没有记起些什么?那时候经济比较匮乏,冰棍儿成为少有的几种零食之一,那时候的小伙伴,吃剩下的冰棍棍儿也舍不得扔掉,因为那是孩子们最得意的玩具。可以攥一大把戳在地上让它自由散落,再各持一根挑着玩儿。

    书中还谈到了非常有意思的“牛肉面环球之旅”。宝岛台湾风行牛肉面始于一九四九年。那一年,大批大陆人来到宝岛,其中冈山眷村里的居民许多原籍四川。他们发现当地出产的辣椒和蚕豆质量相当不错,就按照家乡郫县豆瓣辣酱的酿造工艺做开了豆瓣辣酱。眷村里又专门饲养了黄牛,于是有人把这种豆瓣酱研磨成糊,煸炒出红油做调料,洒在用花椒、大料等调料炖烂的牛肉里,做起了色泽红亮、浓香鲜辣的川味红汤牛肉。连汤带肉地舀上一大勺拌面条儿吃,既能解馋,又能抚慰思乡之苦,寄托无尽的离愁别绪。后来,一些做牛肉面的师傅侨居美国,在唐人街仍然以此为业,并最终使川味牛肉面成为华人世界享誉度最高的面。不过在大洋彼岸,人们为它改了个名号,叫做“台湾牛肉面”。有意思的是,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碗牛肉面又不远万里从美国漂洋过海传回了中国大陆。可能是当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做面条的华侨多,这面条便被称为“加州牛肉面”。这便是一碗牛肉面,从大陆传到台湾,转了一大圈又传回大陆的环球之旅。

    好了,虽然说了很多,但还只是《次货辞典》的冰山一角,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书友,可以自行阅读,相信会有比我更多、更深的感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70周+《吃货词典》+阿枫大人#新学霸社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nr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