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起,梨花香,又是一年清明至。
家乡习俗,每年的清明节气“前三后四”(清明节往前三天或向后延迟四天)都是扫墓,祭祀已故祖先的日子。
父亲在世的清明节,我都是开着小车带着父亲去洽爷爷奶奶扫墓。有一年清明节,我在外执勤疏导交通,忘了告诉父亲清明第二天,我带他去祭祖,他以为我很忙,没给我打电话,就独自一人徒步走了10公里多的路程。那时父亲已身体不好,做了大手术,医生叮嘱不宜过于劳累,可父亲认为,只要他在人世间,清明节一定要给爷爷奶奶扫墓的。
五年前,父亲离开了我们,和爷爷奶奶在世界的那头相聚。没有了父亲的清明节,我要独自前往两个地点,一个爷爷奶奶下市桥村后的小山,一个就是我父亲石镇的长青陵园。
如今,母亲也老了。前些天,旧病复发,又住进了医院,生死未卜。
四月烟雨朦胧,美景美色,却总带着点淡淡的悲伤。我们缅怀先人,缅怀那些已远去的至亲家人。
思念之余,我们更多的是学会珍惜,看看仍陪在自己身旁的至亲,那一刻,最感慨的是,家人在,父母更健在。
古代有个孝子叫韩伯俞。他的母亲在他犯错时,总是严厉地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
待他长大成人后,当他犯错时,母亲的教训依然如故。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
母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哭?”
伯俞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还有个传说呢。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重耳饿得头晕眼花,再也无力站起来。随从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正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随从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才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发誓说日后若能富贵,必当厚报。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大家都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但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已经抱着一棵老柳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装殓时,从柳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亲民复清明。
晋文公把血书藏于袖中,亲手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还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的寒食节禁忌烟火,只吃冷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枯木逢春,绿枝随风飘舞。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