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过往琐思
至于乡间记事可以记的事自然少不了,但千言万语往往毫无头绪,难以下笔。好不容易起了个头却又搁下来,也不仅仅是没有时间的缘故。日子固然都是自己一路历经,但并不是都那么清爽流畅。日前也曾经略有感慨:人生要想明白,更要活明白。其实正是对自己大不如意的托辞罢了:当时活得不明白,过后也大概想不透彻。
但是人生苦短,若有回忆,似乎也越来越紧迫,不由得不油然而生一份危机的感觉。所以并不见得就是系统系列的精确精彩,若是影影绰绰恍惚模糊的样子也应当涂抹下了,否则,可能就了无声息地随着生命的消逝永远地湮灭于无形。
乡间记事的题目自然也不合适,但也无妨,想到哪里就写到了哪里。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过往不思,未来可期。未来固然没有什么可以期待的,就只剩下琐思过往了。所以,名称就暂且改作“琐思”,不一定就是“忆”,若有所思而已矣。
我的人生之初就是稀里糊涂的滑稽喜剧。据说那个冬夜非常的寒冷,乡间寒冷的冬夜人们往往喜欢串门,一来找个暖和地方,二来凑堆啦啦呱,以此度过漫漫长夜。父亲是个随和有趣大方好客的人,家里就成了邻居百家喜欢光顾的所在。甚至客人们似乎也完全疏忽了母亲就要临盆的情形。据说那天夜里串门拉呱的人们刚刚散去,母遽然阵痛起来。好在我已经是母亲的第三胎孩子,虽然匆促之间,准备起来也应该是有条不紊。后来母亲说到我的时辰,总是说“拾掇明白就鸡叫了”,因此不知道算是头一天还是第二天的日子,本着从早不从晚的习俗,我的生日就定在了(农历)十一月二十一,因此恐怕也可能已经是二十二日了。
我就是这样来到人世间。我很高兴我的到来给母亲带来了幸福快乐——因为已经有了两个姐姐,我是第三胎的长子。母亲说,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伸手“摸一摸”,确信是个男孩,就只管高兴去了,却忘记了我并不逞冻的赤子之身。等到想起来看看我的样子,已经冻的快不行了。我常常想,我为什么老是觉得冷,总觉得自己住的房子,甚至工作后分配的办公室不够暖和,恐怕就是下生以来的第一感觉作祟。
母亲说,父亲挎进来一大篓子豆秸,好不容易才把我烤缓神过来。我很珍惜我的出生给母亲带来的喜悦,因为我随后给母亲的就是担忧和操心。
那一年母亲三十周岁,按虚岁三十一,乡间习俗:“三十一上有儿不算儿。”因为命里犯克,不能送终的。所以母亲总是嘱咐我的姐姐们,后来我娶了妻又特别嘱咐她的儿媳妇,切记在她百年之际让我躲开,以免伤害到我。没想到那一时刻到来的时候,我却真正没能床前尽孝!每想及此,心如刀割,悲痛之情无以言表,呜呼哀哉也者若此,夫复何如!
2022-10-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