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两个朋友聊天,一个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级,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大班,孩子上一年级的朋友聊到孩子不会花钱的事,很头疼。
不会花钱是指孩子不会用人民币去买东西,不知道该找回多少钱。
这些孩子从小没有花钱的经历,很多也没有见过用人民币买东西,可能也有很多孩子就没有见过例如分币、角币等,因为从他们能记事的时候开始,已经都是移动支付了,他们不可能对钱有什么概念,不了解不同的人民币之间是什么关系,不可能在人民币和物品的价值之间建立正确的对应关系。
有的家长是这样教孩子的,比如说一个物品的价格是7元3角,给你10元,那么售货员应该找给你多少?聪明的家长会把10元分成9元和1元,这个学生应该可以理解,然后把1元换成10角,这样10元就变成了9元和10角,用9-7得到元,用10-3得到角,从而算出应该找回2元7角。这种方法是从元角的换算上来实现的,这里需要学生知道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我感觉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体验的机会,从体验中去获得正确的方法。
如果是老师呢,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出示一个物品,然后给出物品的价格,在另一边给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图片,让孩子去用不同面值人民币去凑出物品的价格,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之中就可以学生更好地去理解,面值之间的关系。
当学生能够熟练的组合出物品的价格时,可以再换一种方法,给出很多物品的价格,然后出给10元,让学生去买一种物品,然后要说出需要找回多少钱,并说明理由。在学生会买一种物品后,可以给学生10元或20元等,让他尽量把这些钱花掉,看如何才能剩得钱最少,这里可以给学生创造多种方案,学生不仅会掌握花钱的技巧,还提升了观察、思考和运用能力。
如果是家长,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亲自到超市去体验,比如说妈妈在做饭,可以故意跟孩子说,家里没有酱油了,妈妈给你10元钱,你到楼下的超市去帮妈妈买瓶酱油,买好之后要核对阿姨找的钱对不对?要确认无误。回来之后,妈妈可以问酱油的价格是多少?应该找回多少?是怎么找的?通过这么一系列的体验,孩子会掌握得更好。
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到超市去,可以问孩子是否有需要买的文具,让他估计大约需要多少钱?然后家长给他估计的费用,让他到超市找到自己需要的文具,既要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剩下的钱很多,也就是说估计得有偏差,就得交给父母,如果剩下的钱在一定范围,比如说在5元之内,可以由他自由支配。通过这种体验,孩子慢慢学会估计,并且会建立物品与价格之间正确的对应关系,也可以自己去学会组合购买物品,学会消费的最优组合,实现物美价廉。
上面的方法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要让孩子提升的更快,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在体验中学的,尽量创造体验的机会,体验更容易引起深度思考,体验的收获才是最深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