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绍过首因效应,人们会被人的第一印象所干扰,常做出错误判断。其实,我们也常会因为跟对方的最后一次见面时对方的表现而改变对对方的看法。心理学家将之称为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我们的脑海中会存留很长时间,甚至影响到我们对对方的判定。
前几年,有一段时间行业大环境不好,公司的资金链出了些问题,导致公司欠了很多外债。有些是合作多年的客户,自然愿意给予宽限。有几个则是刚建立关系不久的客户,自然就催得有些急。X手头没钱给人家,于是便开始施展“拖字诀”,每次对方问都说“再宽限几天”。几天后,继续让对方宽限几天。慢慢地,对方有些不耐烦了,明显对X的信誉有所怀疑。不久后,公司的业务有所缓解,X手里有了些款项,可以逐步解决欠款了。这时候,X便开始用小手段了。他知道,那几个新客户已经不怎么信任自己的信誉了,即使自己还了钱,对方下次也未必会再给自己机会一起合作。于是,他便采用了分阶次还款的方式。他给客户们打电话,先向对方道歉,说前一段确实公司资金出了点问题,所以才会一拖再拖,如今已经得到缓解,可以开始还钱了。不过依然无法一次还清,所以先还20%,十天后再还30%,一个月之后全部还清。他还刻意强调,自己最重视信誉,绝对不会食言。客户们觉得X这次的态度很诚恳,自然答应了,也便没那么急迫地催债。X先还了20%。一周后,X拿着早就准备好的50%欠款登门,并跟客户说,这些天回款比自己预期的要好,到手了一笔钱,因为想着欠了很久实在愧疚,因此钱到了就马上送来了。客户们很高兴。半个月后,X将欠款全部还清。对方决定继续跟他合作,并称赞这个拖欠了自己很久欠款的人是个重信誉的。之所以有如此改变,就在于X后期给了那客户好几个“惊喜”。X说十天还30%,结果只过了一周就送去50%,说一个月还清,结果半个月就还清了。那人便觉得X是个靠谱的人了。之所以有如此改变,依然在于人性,X将人性看透了,所以完成了对客户们的掌控。
通俗些说,也就是,在我们结识一个人的过程中,对方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决定了我们是否愿意跟他继续交往下去。一旦我们决定跟他们交往之后,我们对对方的评价,则往往取决于我们跟对方最后一次见面时对方的表现。
其实,生活中人们应该也有体会。好多多年不见的老友,在自己印象中是沉默寡言的,但如今相见之后,竟然聊得十分投机。于是,人们觉得对方变了,突然变得跟自己合得来了。其实未必,更多是因为以前接触少,彼此没有深入交流过,所以他给你的印象是较冷的。如今这次见面你见识到了他热情的一面,于是由于近因效应,对他的印象改变了。如果恰巧碰面的那天对方有烦心事,不怎么开口,印象会依然如前。
其实,生活中人们应该也有体会。好多多年不见的老友,在自己印象中是沉默寡言的,但如今相见之后,竟然聊得十分投机。于是,人们觉得对方变了,突然变得跟自己合得来了。其实未必,更多是因为以前接触少,彼此没有深入交流过,所以他给你的印象是较冷的。如今这次见面你见识到了他热情的一面,于是由于近因效应,对他的印象改变了。如果恰巧碰面的那天对方有烦心事,不怎么开口,印象会依然如前。
看人要看永恒的人性,我们对不喜欢的人,不要因为他们突然对我们好了,就觉得他们变了,其实对方可能是要利用我们。对于亲朋,也不要因为他们突然对我们冷淡起来,就想起其所有缺点了,其实可能仅仅是他们近期心情不好。
不要被近因效应所绑架,做些远离好友、亲近小人的事情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