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寻找“张怀民”?

寻找“张怀民”?

作者: 惑惑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4-11-15 22:51 被阅读0次

突然发现,“张怀民”这个名字在网上发酵了,网友纷纷要寻找这个人。

张怀民是谁?是我们初二语文课本中的一个人物。这篇课文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苏轼。原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文章写于北宋元丰六年,也就是1083年。这一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个年头。他已经从最初的恐惧孤独中走了出来,开始垦荒交友、研究美食、写诗著文,能够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波折。“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可是这一年3月,他的好友张怀民也被贬谪到了黄州,没有寓所,就寄住在承天寺。被贬谪的滋味,苏轼实在是太了解了,他知道老友心中的苦,想方设法排解他的忧愁。恰好有极好的月色,何不要老友同赏呢?说走就走,于是苏轼来了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苏轼是这么写的,好像怀民在等着自己的到来。其实,老友的来访,对张怀民何尝不是心灵的慰藉呢?他能睡得着吗?与其说是苏轼寻找张怀民派遣抑郁,不如说,这是两位好友在困境中的惺惺相惜。

那为啥突然之间这篇文章火起来了呢?因为文章开篇第一句便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农历换算成公历,就是今年的11月12日,恰好是941周年。“寻找张怀民”纪念日也因此成为一个梗,每年的此时便在网络中流行起来了。

当然,纪念文学作品中两个睡不着的人一起赏月的日子,这属于玩梗,但从网友这股玩梗情绪中也可以看出经典文本在当代重新流行背后的社会情绪。一条高赞评论是“月色常有,而怀民不常有”,多多少少在这股玩梗风潮背后,道出了当代人对于拥有古人那样珍贵友谊的渴望。

这样的友谊典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时光唤起当代人的共鸣,是因为这不仅是一段故事,也是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更是一种超越时代、境遇和文化的精神象征。这种友谊所承载的价值和情感,在当代社会依然能找到契合点。

所以,你是否有一个“张怀民”这样的朋友呢?

相关文章

  • 十斤橙子和一支口红

    1.一支口红 2016年12月19日,我发链接问张怀民要不要凑单买口红? 张怀民是我的高中同桌,两人所在的大学也阴...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和张怀民一起到庭下赏月,天黑乎乎的,星星和月亮却能帮助天空变得更加明亮。张怀民和苏轼为此而感到悲伤,...

  • 听王崧舟《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感苏轼一轮明月下,闲人心境。得知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 文与文

    原有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 苏轼和张怀民赏月日

    (补记:农历十月十二日夜记事) 阴历十月十二,是个普通的日子,将近一千年以前,苏轼曾邀好友张怀民一起赏月,写了一篇...

  • 夜读二

    0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 杂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 记承天寺夜游丨苏轼

    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 但少闲人如吾一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找“张怀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vej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