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原因。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觉得自己“看”过“油锅冷龙”呢?显然,这是因为原著、个版本影视剧、动画共同作用在“西游记”这个概念上导致的记忆混乱。有趣的是,人们觉得自己的记忆是凭借“看”得到的,并且认为自己“看过”那一个镜头。但又完全回忆不起“看”的内容。就好似我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东西,但有人问我,我却说不出具体看到了什么。
按照老维的观点,“看”也仅仅是一个语言中的词而已,我们可以比较随意地使用它,有时候特定的场景中,它并不真的对应什么具体图像。这里,我们关于具体图像的记忆被压缩为“看到冷龙”这一个“语言判断”之中,其实丧失了部分信息,丧失了具体影像,毕竟语言不能直接传达和记录具体影像。而凭借这个判断句,我们混淆了“看到冷龙”这句话与具体的“冷龙在锅里”的场景,认为自己能回忆起“这句话”,就能回忆起“具体图像”。其实并不能。
2-1熟悉感。语言置换了原初的记忆,欺骗了我们,用扭曲过的信息取代了原本的信息。这种对特定概念的“熟悉感”,有时会被人们错认为是对事物本身的“熟悉感”。如听到“宫廷玉液酒”,几乎所有人都忍不住张口而出“一百八一杯”,觉得对这件事无比熟悉。但是一个饭店定价每个大虾100元的时候,就有人觉得“明码标价有什么问题”。有人甚至觉得,大虾和“宫廷玉液酒”有什么关系?要知道,“宫廷玉液酒”所在的小品《打工奇遇》就是在指责物价不合理。觉得对此小品无比熟悉的人,或许很多连情节都忘了,却忘不了这种“熟悉感”。
再举一个例子,有次王自健在一个相声段子里讲到“解梦”,捧哏陈朔搭话,“这个我知道,弗洛伊德他老人家有一本《梦的解析》,对这个现象有详细的论述”。王自健:“那你详细说说”。陈朔:“那我不太清楚”。
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强烈的“熟悉感”,以此为凭据,认为自己“知道”这件事的具体内容。在中英文中,“知道know”都可以同时表示“熟悉”和“了解具体内容”。但是这是一种错觉,很多事物我们听多了,就觉得很熟悉,并不代表我们真的了解内容,也并无能力进行评判和分析。“油锅冷龙”就是这种例子,我们觉得这个事件“很熟悉”,但是却无法想象出那个场景究竟是什么。而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回忆起“油锅冷龙”的画面,不仅仅是“熟悉”而是真正的“知道”之后,就能意识到那不是杨洁版《西游记》的片段。我相信很多人的回忆其实来自于动画片《西游记》,那里面确实有“油锅冷龙”的画面,得益于动画的表现形式,冷龙可以自在游动并无特效的违和感。
总结为,“知道”是一种有内容的认知状态,却常常被“熟悉”这种情绪感受替代。图像的记忆也可能被压缩为语句判断而保存。钥匙是用来开门进屋的,现实中没有人会把钥匙当成屋子。但在认知中,认为钥匙就是屋子的现象却很常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