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制造简友广场想法
择偶,更像是在田地里摘西瓜

择偶,更像是在田地里摘西瓜

作者: d04582cd7a44 | 来源:发表于2019-04-03 12:45 被阅读4次

    余生要和对的人在一起,嫁给爱情,是很多人的爱情观。因此,怎样才能找到对的人,就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聊聊。

    1、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很多青年男女爱看偶像剧,受言情小说的影响,对爱情抱有幻想。在爱情世界里,他们相信一定有真爱。

    他们认为:茫茫人海中,一定有一个人,最爱我、最懂我、最适合我。只要找到了他或她,一辈子就幸福,找不到就惨了。

    其实这种想法是很扯淡,男女相遇和相爱,是要有缘分的,能不能走到一起,有很多偶然,想要找到所谓的真爱,概率低得可怜。

    首先,要摈弃这样的想法,女生尤其要注意,沉迷幻想真的很不切实际,借用网上的一段话:

    傻白甜和高富帅不会恋爱,他们连相遇的机会都没有;哪天彗星撞地球,平行时空让两个不相关的人恋爱,结局还是会分开;不愁钱不愁生活的日子,是剧本的起点,却是现实生活的终点。

    其次,要找另一半,你不可能像皇帝选妃子一样,把潜在的候选人都检查一遍。即使你有条件,皇帝选妃子一样,也不一定能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人,毕竟纵观历史,也没有几个皇帝找到真爱。

    因此,你要找的不是最适合你的人,而是一个差不多的人。传统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最好的爱情,还真是门当户对。

    另外,每个人一开始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必须承认,没有谁天生就适合谁。你不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最适合自己的爱人要靠双方互相切磋琢磨。

    说得现实点,婚姻都要经历七年之痒,爱情也注定没有最完美的。借用何帆老师的话来说:努力一世,方成情人。即双方经过努力,变成对方更喜欢的样子,根本不存在最好的。

    2、择偶的3条原则

    第一,聪明人更能打动聪明人。

    聪明人更能打动聪明人,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三观、兴趣爱好,要尽量契合,要彼此能够欣赏。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高学历,又是学霸级的男孩,去追一个女孩,那么他打动一个聪明且漂亮的女孩,比打动一个仅仅漂亮的女孩容易得多。

    因为,那个男生所拥有的高学历,所谓的才华横溢,仅仅漂亮的女孩人家根本就不拿这当回事,她不会去欣赏那些东西。

    传统文化常说,郎才女貌是天作之合,其实不然,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是不会喜欢上一个笨笨的女人。

    择偶和交朋友有共通点,所谓三观不合,不必强融。如果本来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硬生生的要将他们捆在一起,迟早也会分开。

    第二,基本分合格,再考虑总分。

    基本分就是基础,要怎么算?

    选女朋友的时候,要看女孩是不是心地善良,是不是通情达理,有没有对别人的关心和包容。

    选男朋友的时候,要看男孩有没有责任心和上进心,遇事是不是有担当,是不是一个正派人。

    有以上条件就够了吗?当然不是,容貌、财富、社会地位,也非常重要,但这些是附加分,人品是基本分。

    我们到最后做选择的时候,要看总分,但总分很高、基本分不及格,千万不要选。如果基本分及格,那总分当然是越高越好。

    第三,要找可塑性很强的人。

    人生有两样最重要的投资,一是投资自己,二是投资另一半。投资另一半的重要性不亚于投资自己,这将深深影响你的后半辈子。

    为了后半生的幸福,选择一个可塑性强的人很重要。所谓可塑性,就是一个人要有上进心,有责任心,能够不断学习,能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的人。

    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人?

    因为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只有靠谱的人才值得托付终生。特别是女生,一定要找比自己优秀的人。

    只有找一个可塑性强的人,未来才能更有希望。即使现在那个人家庭条件不好,但通过塑造可以变得优秀,也肯定能赚钱养家,让生活更美好。

    反之,找一个可塑性差的人,即使他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也有可能坐吃山空,后半生没有希望。更有甚者,如果对方是一个好吃懒做,没有上进心的人,千万不要找,找了也赶紧分,因为未来一定不会幸福。

    3、怎样摘到最大的西瓜?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能你隐约感受到了,选择另一半,和在田地摘西瓜是一样的。这个不必多说,我们关心的是怎样才能摘到最大的西瓜,也就是如何找到最适合的另一半。

    先来说个故事,是关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

    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他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两手空空,没有摘到最大的那株麦穗。

    这个故事的启示,想必你也知道的: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虽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因此,择偶也是一样,你不能肯定最终找得到最好的那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遇见比较合适你的人,就应该马上做出选择。

    那应该做出选择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我们不拿麦穗说事,用西瓜来为例,看看怎么选择才能找到最大的那个西瓜。

    决策学里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它的通俗版本是:假设你经过一片西瓜地,只能走一次,不能回头,你怎么才能摘到整片西瓜地里那个最大的西瓜?
    统计学家计算出来的最优策略是一个百分数,37%,什么意思呢?就是假设这个瓜田一共100个西瓜,在经过前37个西瓜的时候,不要做决定,光做一件事,就是测量和记录它们每个的大小。
    在37个西瓜之后,如果接下来看到一个西瓜比以前看到过的那些都大,那就选择这个西瓜,这种情况下,你摘到最大西瓜的概率是最大的。

    再把这个决策学原理可以运用择偶问题上:

    比如一个女青年,从20岁开始找对象,设定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结婚,那么根据37%规则,她的阶段分割点是27.4岁。

    在数学家看来,这个女青年的最佳择偶策略是这样的。27.4岁之前是观察期,她应该只交往不结婚,但是必须要记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

    27.4岁之后是决策期,再结交新的对象,一旦遇到一个比原来认为的最好的那个还好,或者和那个人差不多一样好的男人,就应该马上把他拿下,和他结婚。

    将择偶人换成男青年,上述算法也是适用的,通过上面的决策方式择偶,找到最合适的另一半的概率是最大的。

    但如果你相信世界上有一个你唯一的真命天子,你一定要等到他出现,这是价值观问题,那这套算法对你就不起运用。

    必须申明一点,不是建议所有人都要相信这套算法,这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决策方式。真实的择偶环境可能要复杂得多,要灵活使用。

    但是如果你相信,结婚不过是一个择优的过程,和在西瓜地里捡一个最大的西瓜本质上一样,那这个37%原则就是有用的。


    文/破简成蝶

    努力向上,心怀远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择偶,更像是在田地里摘西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wa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