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昨晚又刷了一遍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想起来看这部电影起因是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一些当时电视台做的关于周克华的节目,然后昨天早上忘了因为什么话题,跟老婆说起周克华的事情,当时突然觉得周克华十年时间杀了那么多人一共就抢了五十来万,干点啥不比这个钱多,而且他还把大量的钱寄给老婆和孩子,自己日子过的特别拮据。老婆竟然没听说过周克华,我就想起来《天注定》里 王宝强的角色是以周克华为原型的,正好很久没和老婆一起看过电影了,于是就陪她又看了一遍天注定。
《水浒》气质
可能和前段时间刚看完水浒有关系,这遍看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会想起水浒传里的人物,感觉除了最后一个东莞打工小哥,前三个人物换上古装,村支书改成衙内,说他们是水浒传里某个人物也一点都不会违和。姜武彪悍的外表,王宝强沉默的表情和犀利的眼神,尤其是赵涛最后杀人的那三刀,以及她高马尾的发型,都像极了我们对“侠”的印象。
其中赵涛的角色可能最典型,被某个仗势欺人的官员欺辱后,爆发、杀人,且杀的干净利落,拔刀,挥出,刺入,最后转身反手抹脖子,这几个动作很像是致敬昆丁的《杀死比尔》。也许是觉得这个角色太“正面”,人物性格不够丰满,也许是想更多的表现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赵涛之前和张嘉译的婚外情,以及被张嘉译原配殴打报复的情节,我个人觉得可有可无。
姜武的角色相比赵涛,多了份“亦正亦邪”,告贪官奸商不成反受他们侮辱,于是一气之下杀了他们,而且是以一种干脆利落霸气十足的双管猎枪的方式,这是“惩奸除恶”式的“正”;“邪”的地方在于他顺手还杀了贪官奸商之外的其它自己看不过眼的人,不过这点倒是更符合人性,当你已经杀了人,觉得自己也难逃一死,这时候觉的每多杀一个就是多赚一个,这种想法应该是大部分处于那个时刻的人的想法吧,这个角色的原型,胡海生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
其中一个细节,姜武杀人前和杀人时都看到一个村民在不断抽打他的马,抽打的人毫无表情显得很麻木,而马在不断的痛苦嚎叫,于是姜武在第二次看到这个场景时,也就是在他屠杀的过程中,他给了那个村民一枪。据说尼采就是因为在路上看到一个人不断的在抽打一匹马,他上前抱着那匹马痛哭,然后就彻底疯了。不知道贾樟柯有没有在致敬尼采,但是“强力意志”这个词本身似乎和电影的精神内核就很匹配。
以周克华为原型的王宝强似乎全是“邪”,他杀的都是无辜的人,只是一个谋财害命的职业悍匪。但是我觉得以这个角度来看待这几个角色,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危险的逻辑:无辜的人不该被“王宝强“杀,那么贪官奸商,恶霸流氓就该被”姜武“被”赵涛“杀吗,他们就是该死,难道不是应该通过法律,通过代表全民的正义程序去审判,去执行惩罚吗?
这就是吊诡的地方。我们对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到底应该持什么态度呢?虽然他们对抗的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但是他们也是以一种暴力血腥,不合规矩的方式,那些绿林好汉们,那些山头寨主们,他们其实也不一定只抢贪官,很多时候他们也会抢无辜百姓,林冲刚上梁山,也被逼要取得投名状,他那些被要求取投名状的对象大部分都是过路农民和商贩。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寻找能把王宝强和姜武、赵涛“串”成同一部电影里的平行角色的那个相似的东西,而不是只关注他们的区别。当然有一个最表面的相似点:他们都是以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为原型的故事。如果把《天注定》看成一部精神内核连贯的电影艺术,而不是某个法制节目的电影版,上面这个相似点显然不够充分。
“强力意志”
周克华因为是被当场击毙,没有机会受审,没有机会被犯罪心理专家采访,所以我们并不能准确的知道他的心理历程。但是有一些事实能体现一二,比如他是个“枪痴“,在没有抢劫杀人之前就因为私藏枪支被劳教过两年,平常逃跑的过程也会在荒山野岭练习枪法;比如他每次的作案过程,逃跑的方式都异常冷静,规划详尽,甚至非常“吃苦耐劳”(后来警方才知道他每次从一个城市逃跑都是采用在荒山野岭步行的方式),试想一下他如果是战争年代的突击兵或者情报兵,应该会做的非常出色;再比如回到我最开始和老婆讨论的话题,他用这么极端的方式“赚钱”,生活还过的非常拮据,一般的暴力犯罪分子抢到钱之后都会吃喝玩乐,大肆挥霍,而他会寄给家人一大部分,剩下的部分也花的非常节省,在网吧过夜,吃饭靠的是干粮和路边摊,钱用完的时候再筹划下一次的杀人抢劫。好像他的家人或者情人也说过他觉得开枪杀人这件事本身就很“刺激”,这点在电影里也有表现,王宝强和老婆说觉得很没意思,很无聊,他老婆问他那你觉得什么有意思,他回答“枪响的时候有意思”。
于是我们知道这个人骨子里有一种“傲”,看不上现实无聊又势力的生活,想要一种更高的“刺激”,想做更难的事情。很多在自己的领域非常杰出的人都有这种性格特质,当然王宝强选择了劫匪这种滥杀无辜,罪大恶极的“领域”。
姜武出场的时候也被别的村民评价过,他如果在古代,应该是个将军。
赵涛在火车站送张嘉译,工作人员说不上车不能进站,她最后还是想办法进站看了张嘉译最后一眼,说明她从和张嘉译谈话,得知他不能和他老婆离婚的时候,已经内心下定决心,和张嘉译彻底断了,而不是张嘉译说的他先回广州,用这半年的时间再做打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作为一个女人,在面对自己十来年的感情的时候,竟然这么决绝果断,反而是张嘉译作为男人,倒显得优柔寡断,无法取舍。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角色其实都属于“强人”,身上都具有某种“强力意志”
“你可知罪”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一直没有提这部电影的最后一个角色,那个影射“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工厂小哥。这个角色似乎是“强力意志”的反面,因为我们总觉得自杀是懦弱的行为,尤其相比于杀人。或者你也可以觉得自杀其实是最勇敢的事情,毕竟它违反了人类基因最深的本能:生存下去,它是人类意识最终极的“自由”。这里我不想讨论这个哲学问题。我想问另外一个问题:“是谁逼死了这个男生“,或者”是谁逼死了那些富士康跳楼的普通工人“,是富士康这种压抑人性,只追求利润的资本企业吗?是电影里那个不关心儿子,只是让儿子给家里打钱的母亲吗?是那个伤了手,打算报复那个男生的工友吗?还是那个拒绝了那个男生的爱情,为了养活自己女儿的充当性工作者的女孩?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电影里王宝强和赵涛的原生家庭都有问题,王宝强的大哥在分母亲大寿剩下的礼金的时候,把钱算到了几角几分,连9根烟也要分成每人三根,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诠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赵涛跟母亲说起看到自己父亲的时候,母亲决绝的告诉她“以后不要提起这个人”。还有姜武周围的村民对姜武维权的行为冷眼相看(明明利益受到侵犯的是每个村民)。
当然关于人的命运(包括罪犯)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和原生家庭的关系,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我觉得贾樟柯在这部电影里点到这个主题的方式很巧妙,影片的最后,村头城墙外的戏台上唱的那句“你可知罪”作为画外音不断重复,镜头先是赵涛痛苦的紧皱眉头的特写,接着切到其他村民挤在一起、面无表情,这也是整部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你可知罪”问的与其说是赵涛,是电影里其它三个主角,更问的是那些主角身边作为环境出现的每个人。
罪恶最终以明显、激烈的方式表现在个别人的命运里,可是它却酝酿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你可知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