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为自己在沟通方面做的挺不错了,处事还有理解别人说话的含义,把握别人说话的尺度,不需要读这本书,但是实际对本书的理解是源于最近几天的通篇阅读,一开始以为这本书是讲说话的技巧,读完才意识到,沟通的本质不是在于如何去说,而是语言背后的深意思维。
这样的对话模式太熟悉了,从小听到大,大多数人已经深入骨髓,以至于为人父母后,继续沿用这样的对话模式教育子女。这种的对话算不上沟通,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说话方看似是为了为了帮助对方纠正错误,其实只是宣泄自己的情绪。相比肢体暴力,语言暴力更隐蔽。从小习惯了情感宣泄式的教训以至于忘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暴力行为。
其实我认为模型说的挺好懂的。
非暴力沟通:怎样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为了了解自己,第一步首先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观察自己的行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事实,发现本质。把事实和本质呈现出来,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区分观察和评论,评论带有主观色彩,会使事情不趋于本质。第二步,表达感受,也就是此时此刻的情绪。释放情绪可以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你,别人看到你的真诚与坦率,才会放下戒备之心。有时释放情绪会带有示弱的姿态,没关系,展示脆弱的一面有利于解决问题。第三步是表达需要,基于当下的情绪和对自己的认识,判断出自己的需要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说出来并不可耻,不说别人就不知道。第四步,提出请求,注意是请求而不是命令。区别是提出请求后,决策权在对方手里,他赞同了固然很好,但如果不赞同的话,不要强求,不赞同有他不赞同的原因,倾听他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就可以啦。相反,命令则带有强制性的意味在里面。当命令被拒绝时,会带来给对方的惩罚,指责,批评,嘲讽,冷漠等等,别人当然会觉得不受尊重。
观察+ 感受+ 需要+ 请求
这就是社交的全部,倾听索取分享倾诉,都可以浓缩到这八字顺序中,然后用非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
比如我们日常中听见的一些表达:
“你再敢说一句话,我就走。你能不能不说了?”
“气死我了,你当着我的面敢这么说话?你是不是XX?”
如果是作者本人,遭遇了类似的情况,他的表达则会变成:
“我听到了你刚刚那句话(复述对方的话)——观察自身
这让我感觉到很委屈/不被尊重——阐述感受
我希望能获得你的理解/尊重/同情——解释需要
你可以暂时先停止表达让我倾诉吗/可以换一个表达方式重复一遍吗——提出请求
更重要的我认为要倾听自己!学会表达自己!
有时我会高兴,会喜悦,有时我会悲伤,会痛苦,有时我还会嫉妒,会愤怒。不管我是什么样的情绪,不要压抑它,否定它,允许任何情绪的存在,接纳情绪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情绪的产生一定是伴随着我们的需要,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就会产生相应的负面情绪,相反,如果我们的需要被满足了,也会产生相应的正面情绪。想考试得第一名,没有实现,就会产生沮丧的情绪;和心爱的女生表白,被拒,会产生痛苦的情绪;想吃汉堡,被满足了,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
我认为的有效沟通是在两个人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就两人之间所发生的问题,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双方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对方的观点,之后探讨出一个有效可行,最优的解决办法,在往后的时日里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根据本次探讨出来的解决办法解决,不需要吵架。在有效沟通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双方一定要心平气和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切记不要吵起来,因为在吵架的时候,我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会不自主的想要吵赢这场架,就会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根本不能做到正面接收对方向你传递的消息。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习惯,见不得别人不开心,见不得别人痛苦,看到他人不快乐我们会觉得很不安,觉得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改善,也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来让别人高兴起来。但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的事情,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我们无法影响别人他人的感受,无法为别人负责。而且经常这样,会让我们逃避,因为大家都不喜欢负面情绪,而且你不一定够能够让对方开心起来,如果他当时正处于巨大的悲伤中,当你不能成功做到改善别人的情绪,你就有会挫败感,因为每个人都喜欢成功的喜悦,那么你就会把对方看作是沉重的负担。一旦你背负不了,就会害怕这种亲近,就会想摆脱这种不愉快的状态,就会想摆脱和这个人的关系。在爱情中,会让人不堪重负而分手,在家庭关系中,会让人逃离而不联系,在友情中,会让朋友变得疏远。
知易行难!非暴力沟通,还是要从小事情去思考,懂得却未必一定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