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因少时家贫,且居山村,无书可读;或因大学不解读书之道,且面求职之难,囿于专业;或因就业之初为稻梁谋,感知识之乏,却无处着力。懵懂中,竟不知哪日,突然察觉:时光白马过隙,从不我待,而心内心外,世界之大,我何以安身?于是便有了读书的兴趣与握笔记事的冲动。
常记自己高中,清澈渠江汇激流一片白沙洲,拾级而上那条梦中常现古老而悠长的石板路、青瓦和木房,小溪遇巨岩成飞瀑出拱桥轰鸣而下,慈竹伴百年古榕 诉小镇明清往事,朗朗读书声中自己心中暗想:外面的世界该是个什么模样?待到实现儿时愿望走出古镇来到城市长春,之后的十多年里日日夜夜,自己却如同风筝失去了牵引的线,不知根在何处,又将飘向何处?有时静下心来,也还总会想起在古镇的那些无拘无束的日子,那段艰难学习而心草疯长的自由时光。进了城,看见满眼的繁华喧嚣,又不得不让自己重新思考……
直到有一天,通过阅读,自己悟到:阅读就是人生,是人生的可能性。一次阅读带来一次不同的体验,一次人生可能性的认识、体验与提醒,阅读中你甚至可以过着他人所经历而自己无法复现的人生。生活与求知变化的可能性日益蚕食或更坚定支撑着我们的期望,为真知、为稻梁。环顾身边亲友,岁月流逝、斯人渐老,透过他们的眼看到人生最终目的地,思想也随身体,如风般飘逝。如果曾读佛,他们期待来生;如果曾读耶和华,他们等待天堂;如果连“主义”也不曾阅读,也许甘受着没有终极的痛苦。是否阅读,阅读何物,你将看到的是安详亦或烦躁。
慢慢地,我建立起了自己的阅读与可能性之间的认知与关联,即“我们生在可能性之中,而亡于必然”。我曾经多次问自己,在一个确知的未来(“必然”),人是否值得过一生?最后我坚定地选择了未知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因为有了阅读,我们度过那些难熬的岁月;不需寒夜枯灯,你依然可以欢畅轻松。因为“可能性,而不是答案……这才是阅读所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最美好的礼物。”
如你走入阅读,可有深之入髓的理解与感悟,阅读这种私密性,通过他者的历史与思想,体验一种属于自己的虚拟场景、走一段虚拟而充实的美好时光!我自己也曾在阅读途中,逐渐变得安静而干净,甚至希望自己的心境能永远变得如沈从文笔下那般清澈,阿城所言那般“干净得什么都没有”。
假如你也曾沉静于阅读严肃小说,那书中的一个个案例,让你置身局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人生。作为我们普通读者,阅读经典文学与严肃文学的目的,“是尽可能从别人的人生经验里,为自己的困惑寻找解答”。同时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好的文学作品分选择悬置道德判断,即作家呈现各种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但让你自己做判断。正是这种读者自身阅读的私密体验,让你去领悟与思考,真正的道德不是说教,而是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如何审慎取舍;你自身道德观的形成,反过来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好的文学作品让你更加宽容、更加谦卑、对人类更加悲悯,对人性有更多的理解。你在阅读的私密性中成长、成熟,成为你自己。
自己还曾暗想:阅读与人生,我们都不输于开始,而最终分野于持续!
自己试图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却每每止于感性的认识。比如仅仅悟到的那一点关于阅读与知识体系构建的关系,我将会如何形象地说服自己?也许不能以形象的事例说服自己,我就将无法张口去表达,当然不敢引用鲁迅《野草》开篇那句“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原因在于我沉默也未感觉到充实,唯有我能解开自己的惑,我将充实。
阅读与获得知识相似,最初可能只是一种偶遇,或许是你在书让随手翻开一本书,或是鼠标漫不经心地点击下一个超链网址,或是参加一次知识交流的聚会,甚至迎面见到你不知所云的广告宣传。偶遇,可能让一粒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你的心田。读书每有知识点的增长,初时便如城市建大房打地桩,同一个知识点遇见一次便如打桩机往下狠砸一次,如果你对此点某日有了新认知,有如打桩机使劲砸下好几次。总之,桩是越打越深,如若有了深刻理解与亲自践行,桩子便愈觉牢固。知识点的偶遇越来越多,如你自觉积累,便如桩越打越多且越打越深,以这些桩为中心为结点,桩与桩之间总会拉上一根绳,渐渐地,桩有大小,绳有粗细,桩有远近,绳有短长,桩有深浅,绳有密疏。知识点之间互相有了联系,至于联系之后会做什么?如有农家人可能用它来晾晒过冬的大白菜大萝卜秧子,也有勤快人在好日头挂上有些破旧的却清洗干净的衣物。叶子与衣物,如在风平浪静之日,便成画作中的静物,如遇风起云涌之时,随风起舞,也尽显风情。
如若坚持,桩终久会深起来多起来,如善拉线结绳,自会复杂而严密起来。让俺想起自然界中的蜘蛛,初时很无目的性,尾部器官(纺器)分泌的蛋白丝经过其腿部的牵拉成细的丝,丝随风而远近,有了结点便成圆成方。绵实了、细密了,每有飞物至,粘住、食之。偶有大物,蜘蛛网经受不了那种重力或冲力,物破网而脱(很如一些思想观念还不足以为俺这学识低浅者所能理解与接受之时),不但物脱,且有网破,乃汗淋淋重新织网,希翼有朝一日能网个稍大一点的。蜘蛛之网,飞虫能网多少,取决于网幅之大小;飞虫能网大小,取决于网之韧度,这就好比你的知识和认知的数量与维度之多寡、理解与解释性之强弱。
拉的线、织的网有破败之时、有修补之处,就连大桩也有被自己或他人连根拔起的时候,那是因为自身知识的陈旧、观点的错误、方法的不当引起。这些,都需在日常的阅读、交流、思考中加以修正。就自己而言,各种学术报告、一些网上的阅读交流、几个挚友的思想碰撞,都是自己拔除或重竖大桩、割绳断网或重新缝补的时刻,也是自己的另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
知识的偶遇、通过阅读的打桩、拉线、结网,让我们的知识与认知形成一个平面或多维立体,一可用来应对我们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之需;二可用于对抗现代人的孤独之疼,如毛姆所言,“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三可如吴军的观点,阅读可以重启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也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 也可以像史蒂芬·平克所阐述的,阅读扩展我们的移情范围和能力,让我们习惯于走出狭隘自私的角落。最终让我们做到叔本华所期待的那样,不要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结网之后,终究还是有不少的空白与空洞,如果你是位立场搞清事物之原理、社会之本质、万物之关系,那些空白与空洞,确是你的关注之处。此为我的“拼图”观点。我们总是在自己的知识与认知体系中,不断地增补图块,期望最后能是一块最全最美的图案。以上的偶遇、打桩、拉线、结网和拼图,是我们阅读与思考的几个步骤与方面,但在我看来,都还是被动等待或主动出击,并非最完美的状态。如若对某方面信息、知识、变化,你能自觉地长期专注,并形成自我反馈接纳机制,这此知识便会开始“自我生长”,知识与认知的大树,必将根越来越深,冠来越越大。
阅读既是一种生活的行为,也是改变你所不喜欢生活方式的一种方式;在成人的世界里,我是一个“恣意阅读,功不唐捐”的践行者,我相信,我读过的书,与我走过的路,做过的努力一样,在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 在看不见、想不到的地方,会生根发叶、开花结果。我的“恣意阅读”,却是深深扎根于“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这一立足点,所以我倡议的是“通过阅读,过别人的人生;通过反思,返回自己的人生。” 前一个阅读,尤其是指文学与历史,后一个反思,尤其是涉及哲学与宗教。
这些年,我就这样在自己所称的“闲书野读”中前行着,无人指导,自顾埋头,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世说新语》东晋桓温和殷浩一段绝妙的对话: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 桓问殷:“卿何如我?” 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阅读也一样。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注:图林丫枝/周旋久,宁作我--我的“恣意阅读,功不唐捐”观/爱尚书香,2019年6月第3期,P43-4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