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三个兄弟,老大是魏国,身体强壮,脑子还好使,他继承了大部分家业,虽然家里破事不断,但家大业大,禁得住折腾。
老二是吴国,勉强分了一些财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小日子过得不好也不坏。
老三是蜀国,身体瘦弱,分家的时候,可以说是光的屁股出的门。但是靠自己拼搏努力,也置办了一些家业,但底子远不如老大魏国。
但就是老三最不服气老大,认为老大耍手腕,胜之不武,家业应该由他继承,所以没事就是骚扰一下老大,觉得有机会顶替老大的位置。
姜维接替诸葛亮的时候,就是这种局面。他也继承了诸葛亮的执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着他。
但是他却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实力不济。蜀国不到100万人口,10万军队;魏国400多万人口,40多万军队。
搞不明白,魏国的军力是蜀国的4倍,按理说魏国不攻击你就偷笑了,而你却去频繁骚扰魏国,这不是老鼠鼓捣猫屁眼吗?
蜀国没有明白人吗?当然有,而且还不少,征西大将军张翼就不同意姜维的做法,说哥呀,现在咱们最弱小,连年征战百姓也疲劳,要不咱歇歇吧。姜维不听,非要进军,结果被陈泰击败,无功而返。
中散大夫谯周也看不惯姜维,为此专门写了篇《仇国论》,大意就是劝阻姜维,以弱胜强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条件现在不具备。
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养民,要抚恤百姓,等时机成熟在想着发兵。其实这和诸葛亮的理论不谋而合,当时诸葛亮伐魏,也是积蓄足够的力量,才开战的。
右车骑将军廖化也反对姜维无休止的出兵,他认为,姜维这么做,是“兵势不止,必将自焚”,智谋不如人,实力不如人,就是去送死!
可惜姜维听不进去。姜维的执念,已经变成了穷兵黩武,他自从投奔蜀国以后,一直没有立过什么功劳,他一直想证明自己,可惜他遇到了他的一生之敌——邓艾。
不能说邓艾的水平就一定强于姜维,两人面临的环境不一样。
司马昭对邓艾和钟会的用法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了解邓艾和钟会,知道二人将来会出问题,但那是将来,他们只要能灭掉蜀国,以后的事情就都是藓疥之疾。
而姜维呢?处处被制肘,当时宦官黄皓当权,姜维希望刘禅杀掉黄皓,刘禅压根不听,姜维担心被黄皓陷害,只好躲在外边,而自己的各项计划,由于黄皓的阻碍,也就无法实行。
诸葛瞻的儿子,临死前悲愤的一句“只恨没有早点斩杀黄皓,导致国破家亡”就可以看出,黄皓到底造成了什么后果。
而黄皓呢?据说贿赂了邓艾身边的人,没有死,而得以善终,讽刺不讽刺?
终于,邓艾在阴平凿险,无人之境七百里奔袭,直逼成都,只瞬间就让蜀国亡了国,对姜维来说,多么痛的领悟,穷兵黩武,不量力而为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在这期间,吴国和魏国都在经历动荡。
吴国皇族纷争迭起,孙峻杀了诸葛恪,孙峻病死,孙綝接替孙峻,杀了吕据、腾胤,废了太子孙亮,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上位以后又杀了孙綝和孙亮,孙休死后,他的宠臣濮阳兴和张布又废了孙休的儿子孙簞,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孙皓随后杀了濮阳兴和张布。
孙皓呢?开始变得粗暴骄横,沉溺于酒色。
而魏国,堪称是变动最大的,名义上是曹家的天下,实际上是司马家掌权。司马师废掉曹芳,让曹髦上位,后又杀掉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家从此名动天下,而曹魏最终给他人做了嫁衣。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人不服,毋丘俭、文钦等人反叛,淮南三次兵变,几番折腾下来,司马家的根基反而越来越稳,时也命也。
魏国的乱象,实际上是一个自我纠错的过程。
襄阳人张悌认为,曹魏虽然强势,但是百姓并不感念他们的恩德,刑罚苛税繁多,劳役沉重,百姓东奔西走,不得安生。
而司马懿父子掌权后,却废除了对百姓苛刻烦琐的政策,为百姓着想,解救他们的疾苦,使得民心倒向了他们。
看到没有,老百姓才不在乎谁掌权,谁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他就会用脚投票。
所以最后强大的一定是魏国。
蜀国灭亡,其实也算是必然规律,但姜维并不甘心,他想逆流而动,他看出钟会生出了反判之心,他决定赌一把,他要利用钟会,来达到恢复蜀国的目的。
姜维对老刘家的忠义,真是没得说,只是逆流而动,运气不在他这边。
他先是用驱虎吞狼之计,诱使钟会抓捕了邓艾,然后再诱使钟会杀掉跟随来的北方官兵,奈何人算不如天算,被北方来的官兵反噬,和钟会都都做了刀下鬼。
而这一切,似乎都在千里之外的司马昭的掌控之中。
姜维伐魏伐了一辈子,伐了个寂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