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自信”,“相信自己,你可以的”,“大家有没有信心!自信这个词经常在我们耳边出现,时刻提醒我们,你要自信,确实,自信是人生无比珍贵的宝藏,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一个人的自信到底从何而来,一个人不自信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对这些问题的疑惑我很早就有感觉了,但一直依赖懵懵懂懂,最近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和探究其中的奥秘,幸运的是也看到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书和文献,让我得到了更好的答案。
这个答案的关键就是:能否真实的做自己。

说到底,自信与否是一种心里状态,应属心理学范畴,而人所有的心里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去寻求答案,古人所说的三岁看八十也是这个道理,童年时期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以后的行为习惯,甚至有可能贯穿一生,一个人不自信的根源也需要从童年来追寻。
如果我们小时候能够真实自如的表达自我,并且得到的是正面的鼓励和支持时,我们就能自信,反之,如果当我们表达自我时没有得到回应或者被批评训斥时,我们就会退宿,会委屈害怕,会将真实的自我隐藏,甚至为了顺应环境会衍生出一个虚假的自我来取悦于人,如果长期以来真实的自我不被允许不被喜爱不被接纳,我们只有通过虚假的自我来和他人建立连接,那么真实的自我就会不断被压制,会越来越弱小,得不到正面的反馈和滋养便无法壮大,甚至一点点枯萎,如果我们一直用虚假的自我来生活,真实的自我那种被压制的委屈和愤怒会占据我们的心,这种情感会伴随影响我们的一生,长大后的个体就是极为不自信的.
曾看到有位心理医生说,如果你不能表达真实的自己,那生活会怎样呢?
你会完全没有生活,就像一个人永远在一个跑道上不停的奔跑,心,最终会累死.
在心里学上与自信最为接近的概念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对特定情境的能力的评估.当我们幼小的个体在首次做出尝试某些新事情的时候,也就是自我效能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尝试被一次次打断,比如说当我们小时候尝试自己盛饭,自己穿衣服,当我们弄洒了或穿衣服穿错了,如果这时候被父母制止甚至是训斥笑话时,我们的自我效能就会出现问题,下一次面对新事物我们想要尝试的信心就会大大降低,会慢慢固步自封,信心值减弱,在以后面对各种挑战时也很难迈出步子迎接挑战。
虽然自信心的形成与童年时期的经历至关重要,但欣慰的是成年后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来重塑自信。
要想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要真实的表达自己。
如果不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从内心自我认同,再多的努力也都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自己还是一样弱小无助。要相信我们可以被接受,世间万物没有那一样是完美无缺的,都会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山有山的巍峨,水有水的柔美,树有树的挺拔,哪怕是一株小草也有它蓬勃的生机,世间万物都有它自身的可爱之处,都值得我们好好去爱,何况还是那么美好的你,所以,一定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相信自己也会被这个世界接纳。
迈出了接纳自我这最重要的一步后接下来就是要以实际行动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值
1,和父母'分离“,让自己真正独立,
安全感构建过程中,分离式我们一生非常重要,贯穿我们全部人生的主要命题。是否很好的分离代表着你能不能够去建立真正的自信。发挥自身的力量,不依赖原生家庭,正视自身的问题,构建自信。

2,检视生命中早期重要的人际关系,
回顾和检视一下我们早期的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不是有一些问题存在,是否有对自己不恰当的评价。
例如由妈妈的悲伤或爸爸的焦虑而引发的一些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能是你在成年之后,引发你不自信的一些隐患。
3,自我识别
自我识别就是你的自我评价是不是一个真实和客观的这个自我识别。有了对自己清晰客观的认识,才可能自信。
4,自我建设
打造持续可见的成就感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自己学到东西越多,内在的安全就会越强;身体不健康的人也很难拥有健康的心理,任何情况下不做损害健康为代价的事情。
5,选择利于自信的环境
环境和人际关系对人自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整天呆在一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环境中,或者和总喜欢打击嘲笑他人的朋友身边,相信再良好的心态也会收到影响,因此我们要趋利避害,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环境,多和能给我们正能量鼓励肯定我们的朋友在一起。
6,培养积极思维
多以积极正面的视角来看问题,锻炼自己从每件事中找到其好的一面,多使用正面乐观的词语,培养正面思维,久而久之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断乐观自信起来。
以上都是培养自信的好方法,但所有这些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做真实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