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863050/905861336efe3b1a.jpg)
认可、接受孩子的情绪,和骄纵并不同。你明白孩子希望无节制的看电视,不代表你会让孩子这样做。——Jane Nelsen
工具学习:共情
含义:“共情”是心理学术语,又叫同感、同理心
共情的过程:1、辨认孩子的感觉,包括正面和负面感觉;
2、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
关键态度:接纳并认可孩子的负面情绪,教会孩子感觉没有错,但行为不可以。
技巧:
找到孩子负面情绪的开始点;
识别孩子负面行为后面的情绪并表达;
找到孩子有这样负面情绪的道理或事实原因;
猜或说出孩子的愿望。
适合年龄:3-6岁
案例分享
![](https://img.haomeiwen.com/i6863050/e31109e1792dbae7.jpg)
大宝五岁半的时候,有一天午餐吃面条,刚吃了两口就呜呜的哭起来,原以为她是咬到舌头,谁知她边哭边说:“咬到了牙齿。”去漱口后发现,一颗门牙已经向内倾斜了六十度,还流着血。小家伙被吓得不轻,爸爸帮她把牙齿扶正后安慰她说:“没事的,咱们不动它,过两天牙齿就会长好的。”不过几个小时后,进食还会刺痛流血,牙龈处也是裂开的,便决定晚上下班后决定带她去牙科看看。
下班后去到诊所,牙科医生检查完后说:“没事的,这颗牙该下岗了,该换牙了。”“换牙?这么小就要换牙了?”我疑惑的问道。“是的,女孩五岁半开始换牙,男孩六岁。你看,她的牙龈都鼓包了,这就是要换牙的表现。既然已经松了,直接拔掉就好。”听完医生的话我总算松了一口气,原来小家伙是要换乳牙了,不然牙齿不会这么容易松动的。
大宝一听要拔牙表情一变,立马不干了,拉着我的手躲在身后说:“我不要拔牙。”我感觉到了她的担心,为了避免情绪可能会爆发,先和医生说:“不好意思,我跟孩子沟通一下。”
然后我把她带到外面,蹲下来看着她说。
“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有点担心和害怕,是因为你从来没拔过牙,不知道拔牙会发生什么事情,是吗?我猜你是希望妈妈可以陪着你,是这样的吗?”
“是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拔过牙,我害怕。”她回应道。
“感到害怕很正常,妈妈小时候第一次拔牙也特别紧张。”
“真的吗?”她的好奇心似乎被调动起来。
“是啊。”
“拔牙痛吗?”
“会有点疼,不过一会就好了。刚拔完牙还会出一点血,医生会在你的牙齿那里放一个棉花止血,过五分钟就不出血啦。”我将拔牙的过程简单跟她说了一下,好让她有心理准备。
“妈妈,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她思考了一会,突然问我。
“当然是好事啊,这代表你已经长大了。旧牙要换掉了,新的牙宝宝就要长出来啦。”
“妈妈,我要打给爸爸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她兴奋地打完电话,很坚定的说:“妈妈,走吧,我们去拔牙吧。”
整个过程我们俩的感觉都很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6863050/9476c69487d7e963.png)
想说的话
对于拔牙,有的孩子也许跃跃欲试,有的孩子可能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跨出那一步,有的孩子可能抱住家长就是不撒手。但其中一定有不安,因为未知的总是令人害怕的,没有经历过,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们简单的换位思考,如果是你第一次拔牙感觉会是什么?再结合孩子本身的性格,那么孩子的反应就不会那么难理解了,也不会无解了。
让我诧异的是大宝问的那句“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原来孩子除了担心痛,还会有别的担忧,小孩子的脑回路很是清奇有趣,有时也很蕴含哲理的感觉。
总会有孩子害怕拔牙、打针、看医生,也总有家长为此束手无策?其实,当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并用共情的方式给于恰当的回应时,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平时在家也可以通过医生角色扮演来熟悉看医生的内容,减少陌生感。父母多扮演孩子,然后帮助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孩子年龄小有些感觉形容不出来)。
遇到类似的问题,不建议一味地鼓励孩子你要坚强、要勇敢,孩子不知道该给什么回应,花点时间用上共情的方法,让孩子知道面对新的事物或者面对未知,面对恐惧,我们可以做什么?,渐渐习惯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那么孩子又会从中学到什么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6863050/c5fb9acf8694ee6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