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至少十五年吧,在这个国庆假期,回到老家的小贝,见到了已经当了三个孩子的妈的姑姑。
对于这个传说中的姑姑,记忆还是停留在小贝还没读书的时候。小贝小时候,五岁以前,基本没有什么人管和带,父母忙农忙的时候,常常把小贝一个人关在老屋的大厅里,所有门锁紧闭,每次一听到隔壁有动静,小贝就会不断的喊姑姑。
具体什么时候,这个小姑姑突然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了,小贝那会很小,也没有任何印象了。具体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对于小小年纪的小贝,那会更是不得而知了。
后面十多年,在大家眼里,叔公叔婆自己不曾有这样一个女儿一样,也不知道她在哪,过得怎么样,虽然每年总有人唠叨问起关于姑姑的下落和情况,但都没有准信,谁也不知道她在哪,关于她的话题总是不了了之了。
现在回想起来,叔公叔婆这十多年以来,对于这样一个女儿,肯定也是日思夜想,同时也是伤透了脑筋,更多是折磨和无奈吧。
看着站在小贝面前的这个千里之外而来的姑姑,瘦瘦的,人不算太高,一米六左右的个子,披着长发,很清秀。人到中年的该有的种种痕迹也慢慢变得依稀可寻。小贝已经完全想不起来她小时候的模样了。毕竟那会年纪尚小、既没有数码设备的普及,也没有到手机的普及,全靠脑子记忆,真的当过了个十七八年,真的去拾掇这些记忆,很难记起来了。
现在的她,声音依稀感觉得到跟小时候有点像,但已经完全学会了粤语的她,在她和家人纯粤语沟通的时候,就像一个陌生人站在你面前,没有亲人间那种温馨的感觉。回到老家,更像一个陌生客人来做客,很多东西客客气气,跟亲朋没有过多的共同语言说。家乡话在她那已经基本丧失了,虽然能听懂一些能说一些,但外面环境因为没有任何任何场景有这样的需求,身边也没有老乡也没有语境让她锻炼,已经不能随意切换普通话、粤语、家乡话来沟通了。小孩子和姑父就更加不会了。在跟小贝沟通起来,还是很是健谈,很多话题都能够聊起来。让小贝感到很是亲切。毕竟离开家乡,十多年了,也就是这两年才重新跟老家联系上。一时半会,聊起各种以前的事情都会激起种种回忆和乐趣来。
头一天晚上听说姑姑要准备回去了,第二天一大早,小贝早早起来了。准备吃完早饭,进去叔公叔婆家跟姑姑一家人道个别的,等小贝进去,姑姑一家人已经启程走了。小贝难免心里还是有点难过。本以为她会跟家乡的亲朋道个别,说一声再走的。最后还是低调的离开了。
后面小贝静下来想想也是理解了。千里迢迢,回来一趟老家真心不容易,辛苦的很,不仅仅需要准备的开销和费用需要不少,还得需要花费大量的路途时间,逢年过节一家人才更有时间凑一起省亲。听说来的路上堵,本来可以七八小时的路程,硬是开了十多个小时才回来,也是蛮辛苦的。一家人全部能够回来看望自己的父母和亲朋,已经是尽孝尽心了。
成年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这话一点也不假。现在社会的各种压力,本身就让人难以喘息。没有先天的任何优势背景情况下,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存活,去发展。千里之外的姑姑一家人的返乡探亲,让我多了点更加成熟的思考。短短的一天接触,我看得清楚明白,普普通通的一家人,不管在外面有多么的艰辛,为人父母了,人到中年了,在孩子面前,在很多事情上面,姑姑相对已经想开了很多,想明白了很多。所以他们才会时隔十多年,重新回到家乡,有空了就回来看望父母和亲朋。这已经是不易。不忘本,不忘父母的养育,能够付诸行动的回报父母就是好的。何况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时候,不是简单的对错与好坏可以说清楚道明白所有事情的。
愿每一个在外颠簸、奋斗的朋友,都能好好地照顾自己,有空都跟父母和家里亲朋联系,生活不易,给予你生命的父母更加不容易,对于他们,要的真心不多,不管富有还是贫穷,只希望你健康成长、在自己的努力下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不仅仅是中西部,甚至可以说整个国家,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数量庞大的情况下,更多的不是子女每月寄点零花钱、给点生活费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社会的环境和发展因素及其它的因素撇开不说,就从个体本身来讲,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里,尤其是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情况下,回归初心,拥有真心,尽量不要一切物质化衡量,变得更加难人可贵了。我想,无论如何,处在什么阶段,多一些精神支柱,多一些精神食粮,多给幼小心灵的儿童小孩和年迈空乏的老年人一些关心和支持,一辈子就会更加有意义了吧。因为真正当你老了,你会更加明白“你怎么对待父母的,你的子女就怎么对待你。”这话的现实意义了,但有些事情,真的晚了的时候就失去了真实存在的意义了。
小窝,再见 参叁摄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