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昨天来电话了,意思周末是不是回去看看,感觉他们老两口又有点无聊了,我说那我就回去吧,周六给自己学习放一天假,这个假放的,都没坚持几天学习呢。
岛上哪里都好,就是离开上海太远了。读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去我都要长途跋涉,公交换旅游巴士,再走路,再坐船。刚开始的阶段也最多在五一、十一回去,那时候的宝杨路码头都是人山人海,等到我到达的时候,连黄牛票都未必能够买到了,反正从上海回去我基本上都是买的黄牛票。那个时候人还是很老实,我妈的堂妹是在码头工作的,负责二楼的快船检票,我竟然都没有去找过这个阿姨。有次实在是连黄牛票都没有了,我估计是急得哭了,我妈才联系了她,给我弄了张船票。回家的路很艰难,所以读书的时候我很少像其他同学一样到周末就回家,基本上都是住在学校的,除了放暑假。那个时候开始好像和家的那种链接就有点生疏了。
不记得大桥和隧道是几几年通的了,反正桥通后回家好像是方便很多,除了来回一百的过路费是对我们岛民很不友好的,但是真的是能够想什么时间回去就回去了。不过后面工作的缘故,加上孩子出生后,我回家的次数也不多,一般就是清明,还有就是过年前祭祖的时候。后面奶奶过世后忌日我都是固定回乡下的。一年也就那么屈指可数的三次。所以说养儿防老真的是谁有谁知道。我妹可能比我回去的次数更少,有事情就呼叫老爸老妈出来给她带孩子。爸妈接到电话就风风火火地开车出来了。上个月就来回了两次,一个是让他们出来接娃回岛上,一是再把娃送出来,因为要读暑假补习班了。爸妈也乐此不疲,老爸年纪大了开车比较慢,一个下午来回开了四个半个小时,还嘚瑟地说这次还好是我给他们买在家里的咖啡,他下午出发前喝了,不然估计路上都要睡着了,妥妥的一个长途。所以一代代的也只有老的对小的全力的付出,以前碰到挫折时我有恨过父母,感觉他们为什么那么偏心妹妹,但是实际上等到自己这个年纪的时候,才知道父辈也有他们的无奈。但是只要他们现在还能够动,他们还是愿意为小辈付出的。
回去的路高架换隧道再换大桥,因为是周末竟然还有点堵,上岛一般五一、十一黄金周回去是没有意义的,那时候我和我妹会让爸妈反向到上海来。有一年五一回我在大桥上耽搁了三个多小时,十公里的桥面上就和路面停车场一样,后面我就再也没有在五一回去过。今天过了收费口就好了,崇明长江大桥和所有的长江大桥一样气势宏伟,扶着方向盘能够感觉到横风的作用,天气不是特别好,景色有点混沌,不过天气晴朗的时候桥上的风景还是不错的,可以看到连绵发电的风车,看起来慢悠悠的货船。如果有云的话就更好了,湛蓝的天上挂着低矮的云朵,有种去远方旅行的感觉。岛上的路现在修得也很正气了,花博会的时候投入弄的,双向四车道的主路,每个路口都做了人和非机动车的天桥,是花了大价钱的。
岛上和上海会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时空,一个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树木只是建筑的点缀。但是在我们岛上比房子高的行道树长得那个好,满眼的绿色,感觉其他自建房、车、人都是配角。每次回去看着蓝天和绿树心情都会好很多。所以现在网上也有看到说羡慕我们岛民有自建房有自留地。这个真的是三十年一轮回,读书的时候爸妈教育我们一定要考出去,农民是被人看不起的,考出去才能从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我们家我和妹都是城市户口了,现在农村户口又是各种补贴了,但是我们回不去了。宅基地办证的时候,爸妈把我和我妹名字都加上了,为此我们两个也把户口迁了回去。想当然地认为如果动迁的话可能会不会有所补偿。但是仍旧不是农村户口,仅仅是挂了个名字罢了。
这些年岛上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差异不是很大,三餐四季,还是没有什么就业岗位,年轻劳动力外流,包括我们这代读书出去打工的,已经不会在岛上生活了,估计最多也要等到退休的时候,所以整体消费场景的餐饮和娱乐应该也是一般般,这些年陆续有一些品牌连锁餐饮、超市入驻岛上了,但是从外卖的可选性上看,还有一段时间的路要走。自建的老房子里面一般都是只有父辈在留守。岛上最多的应该是留守的老人,等到留守的老人都走了,那房子是不是后续还有人住就不一定了,有些发展得好的不一定回来了,像我那些出国的同学,还有就是在上海拖家带口的。
去年岛上有批老房子有人选择了拿补偿金或者选择新的商品房,然后把宅基地的使用权还给国家了,因为有些房子确实因为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了。
房子是因为有家人和家人的爱而存在的,就像我们家的祖屋一样,因为那时候生活着我们还有爷爷奶奶,哪怕是后面翻修过,但是我依然能够在这个空间里面感受到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场景,那里对于我来说才是真正的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