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5 大同 星期四 小雨 (27℃/17℃)
(简书日更304天/总日更1394天)
他针对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研制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学会与疾病共存”。
有共存要求的前提就是内心深深的欲望,执着于不能共存,一心只想消灭,而越是对抗消灭,被对抗的力量就会愈加强大。
如同很多事情一样,是暂时没有办法或者说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的,学会与问题共存,学会与自己和解,这也就是一种放下我执,做到坦然接受,也就不拧巴了,也就放下了,其实也是一种解脱。
知道那个叫作“疼”的人不疼,因为疼痛的是你此刻的肉体。但是,你的正念在观察着,你知道观察疼的人才是你,你能够比过去忍受更多的痛苦,甚至能够跟痛苦长期相处。
正念让自己的自省与自己肉体和本能分开,让自己能观察到自己的肉体,或者是本能说遭受的痛苦,让觉醒与这种痛苦相连。
正念就是站在局外人的视角,用心关注此刻的感受,进而通过体悟来感受和经历身边的一切,让“本我”和“超我”得到短暂分离。
我们不能在快乐中放纵自己,因为它会变成痛苦再回来。当你拥有了快乐,你就怕失去它,但它终将结束。当快乐生起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原来这就是快乐,你才会变得如如不动。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痛苦是一种感受,快乐也是。他们时常来的随意,走的匆忙,是我们在两者的来来去去之间患得患失。
不是不享受快乐,抑制痛苦,而是通过观察自己,感受到大脑真正的知觉,这样就不会乐极生悲,大喜大怒了。
乐极生悲,应该就是这种辩证的说法吧。当快乐到了极点,喜悦感渐渐褪去时,无聊也就油然而生。所以凡事讲究过犹不及也是有一定的原因。
得意忘形,乐极生悲。喜过不就是悲了吗,没有人能让快了长久下去,有喜就有悲。在你快乐的时候有多快乐,那在你难过的时候就有多难过。世界万物阴阳互补。
想起高中语文所学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我们要做到的是静待旁观不动心才能坚守本心如如不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