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如洪水猛兽的时代,为了避免被信息洪水所淹没,我们必须牢牢掌握读书技巧,具备高效能的阅读能力。把理论在实际中运用,通过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内化,形成自身的智慧。
“为写而读”、“为产出而投入”,是时代环境的要求,也是我们自身的需求。如此迫切的需求,促使我放眼于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光所及之处我看到了一本叫做《高效能阅读》的书。

原尻淳一,企业培训讲师,致力于高效能阅读技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本书就是建立在其实际应用验证的基础上的阅读技巧大揭秘。
在全书中,作者将阅读的技巧总结为七大类八十九个,这些技巧是把自己阅读的百余本关于阅读术的书籍里的技巧经过实践验证后筛选出来的结果,以让我们信服其有效性。
说得通俗一点,读这本阅读的书胜于读过一百本,因为它浓缩了一百本书的精华所在。
一、塑造读书的体质
塑造读书体质的关键在于从“内在动机”出发,“我读书是因为我需要”,读书是为了寻求内在动机的一种手段。
选择自己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必通读全文也可以得到收获。可以降低读书的门槛,所谓读书就是了解作者的思想,因此也可以采取用耳朵去听的方式。
营造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可以不在家里,到咖啡馆或者在其他任何适合读书的场所,让读书变成燃料,为我们这个运转的机器填充能量。
二、保持亲密的方法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直接阅读书本身,而是先了解感兴趣的对象,然后再去阅读,意识到读书使我们深入了解作者的手段。
掌握通过五感技巧进入专注状态的开关,尽最大可能提高我们进入专注状态的概率,这种方法不仅限于读书,他同时可以帮我们打开迈向专注之门。
我们要人为的设置很多书的切入点,并着手于聚焦精力在阅读之中,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课题。
三、激发读书的动力
与书的作者之间建立最直接的联系,通过多种方式,作为读者和作者对话,便于修正我们错误的看法和认知。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方式来促进读书。
找到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便于自己专注于读书这件事本身。
到书店里去看看,意外的邂逅可能会得到千载难逢的机会和我们心目中的珍品,这些喜悦会引入我们的读书习惯。
最终目的就是刺激我们读书的欲望,以实现我们读书的持续性,让读书形成一种习惯,塑造我们的读书体质。
四、真正能用的教训
读书可以让我们体验工作领域和立场不同的他人的人生,让我们获得他人的经验所编织出的概念或者规律。
我们通过读书获得他人的教训,经常在实践中验证,然后转化为自己的原则。这个能用的教训也可以成为经验,经验是自己的,教训是他人的。掌握真正能用的教训,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五、阅读知识立体化
既要关注知识的垂直深度,又要注意知识的水平宽度,只有既有深度又有宽度的人才能将知识立体化。这里要强调的是,你必须在某一专业领域形成一定的深度,然后才能谈到所谓的宽度。
没有深度就没有宽度,否则宽度就是泛泛而谈,只有精深之后,才能意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六、形成阅读的习惯
我们要从阅读过的书籍中提炼属于自己的经验智慧,并在必要的时候随时拿出来重复。我们要依靠自己获得必要的信息,真正靠得住的是我们亲自去阅读之后获得的感悟。
不能听依靠媒体解读和,只有从自身上养成阅读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我们才能时刻做好转化知识为自身智慧,进而创造价值的准备。
七、构建产出的体系
带着目的去读书的同时,将生活中的一些偶然结合到读书中去,便能从多个角度深入观察事物的本质。将读书的数据统一保存在云端,如一个写作app,创建用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数据库。
我们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能透过表层看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创造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要把读书从一种投入变成可以创造价值的产出型读书,构建属于自己的体系进而超越他人。
比所有人更快一步的方法就是更早的付诸行动,请大家立刻开始高效能阅读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