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与慧

作者: 潇箫笑 | 来源:发表于2021-01-17 21:16 被阅读0次

    (一)

    《黄帝内经》说,“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当把“道”当做是玉佩一样挂在衣服外面时,此为愚者,非圣人也。

    一个在哲学领域里读了很多哲学家思想,学习了很多哲学理论的人,如果效用只是在公共场合探讨时增加话语权,对事关自我的生活却无法泰然处之。如果从哲学角度来看,知道百家之长却没有内化为己用,这说明并没有真正入门,只是在外游离罢了。“哲学问题”应该是在思考与自己有关的人生问题,学哲学就是引导学者真正思考出一条最重要的主干道,即自己的人生哲学。

    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是否得道。

    《道德经》有言:“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有人认为,中国哲学没有系统性的论证,不比西方哲学的逻辑严谨,是比较简单的。暂不论此结论是否正确,就追问一句,简单是否就不如复杂高明?

    中国文化里向来就有“大道至简”“微言大义”这样的表述。当我们把一个道理写成一篇论文去论证,其价值是否真正大于把一个观点简明扼要用一段话说明?这有些类似于,夸夸其谈的人遇到真正的问题只选择逃避,知行不合一,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而真正睿智的人听多言少,早已洞悉一切,仅做点到为止的提醒,或一语中的找出症结。

    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多少,与他是否快乐或者痛苦没有并绝对关系,只与他的智有关。但用中国哲学的表述来看,一个人得了多高的“道”,与他的慧有关,最终一定会反映到他的生活之中。

    (二)

    最近在读的《何为良好生活》,这本书从伦理学,谈到哲学里经常思辨的事实、价值、实践与目的、知行关系,善与恶,个殊与普遍、快乐与幸福。

    整本书面对涉及的话题几乎都只是抓住某一个角度开展一段论述,行文中没有严谨的思辨、系统的展开,陈嘉映用浅尝辄止的笔触让人有点哲学散文的味道,是一本对哲学基础问题做一些概念界定、引发思考与警醒的书,无处不在展现某种“智”。

    例如书里提到,社会研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认为由于社会学研究的是人,所以它不像后者去发现规律就停止了,而是需要找到人的某种反应模式,在其中的价值、动机、意图中探索“为什么”;在谈到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区别中提到“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都涉及价值/意义,但它们在这里有重大区别。社会科学努力把研究对象所包含的意义与价值本身客体化,而在人文学科这里,价值/意义不是作为客体得到研究,而是与我和我们的价值和意义连在一起得到领会、评价、评判。”

    通过概念的界定,我们发现我们探讨的对象更加清晰了,而探讨环境也有了更有针对性要求。例如,如果是一个文学作品的读书会,我们就应该摆正人文学科的态度,代入自身去思考与评价,如果是在探讨一个社会性话题,我们就应该尽量客观,并且去思考当事人的动机而不是自己的动机。

    但这本书在哲学领域是谈不上深刻的。主要还是因为它并没有直接面向人的现实生活展开论述,虽然书中也提到所有的思考最后要落到“现实生活”。而中国传统哲学,恰恰就在思考与实践这类问题,从思维方式的高度去修炼一种心法,是关于“慧”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与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uz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