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沃尔特·迪斯尼去世前晚,他让一位记者伏在床边,听他分享自己对迪斯尼世界的愿景。六年后,当迪斯尼世界终于完工开放时,另一位记者对沃尔特的弟弟罗伊说道:“沃尔特没能亲眼看到这项杰作简直太遗憾了。”罗伊回复说:“沃尔特第一个看到了它。那就是我们现在得以看到它的原因。”
一、不管大事小事,没有对终局的思考就只能按照惯性滑行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每天忙忙碌碌,但对自己不是很满意,当你要总结成果的时候,却发现好像搜罗不出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事情。
而有的人,每天工作激情满满,总能够过一段时间就搞出一个事情来,让人刮目相看,成长速度是火箭班的敏捷。
他们的能量从哪里来?为什么能够思路清奇想到那样去做并且还做成了呢?
最近我找到一个这类人的关键词:终局画面。
这是以终为始思考方式的产物。
没有对事情的本质和终局进行真正的思考,大多数时候只是在按照惯性滑行;而以终为始就是来打破你的惯性思维的,让识别当下最有效的动作是什么。
我们的惯性做法中有很多东西是有水分的,对于最终的价值并没有贡献,只是一种减缓焦虑的忙碌罢了。而以终为始就需要让你不是去做事情,而是要去思考、识别、分析什么是有效的事情,然后投注资源去做。从而让你现在做的每个选择和动作都是有效的。
为什么这幅图这么重要呢?
这让我想到了罗胖在启发俱乐部中谈到,什么叫会工作?
会工作的人,能在脑子里清晰地画出来结果图,还有能力把这张图传递给所有合作者。
想象终局,是人的大脑极其需要的东西。
这种清醒感,会让当前蚀刻的选择和行动更显敏锐。
正如美国人气博主Steve pavlina 在一篇文章中说道:
你的现实世界不会和你的愿景精确匹配。但这不是拥有愿景的重点。重点是个人愿景能使你做出清晰的每日决定,让你朝着实现自身目标的方向不断前进。当一架商业航班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它在90%的时间里都会偏离航向,但它会不断测量飞行进度,一遍又一遍调整前进方向。设置目标的作用也是如此。拥有一系列清晰目标的作用,并非因为那是你应该抵达的实际终点,而是因为它将在决定你今天需要干什么上,为你提供巨大确定感。当某人突然怀揣一个“机会”前来联系你,你就将知道它到底是真正机会,还是浪费时间。长远视角能让你的短期视角更显敏锐。
清晰感和画面感是一种主动选择。当你有了这幅清晰的图景,就会会生成一系列需求清单、挑战清单、资源清单和行动清单。
久而久之,这样的思维就会让你形成自己的做事美学,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具有设计感的、而不是粗放式的平铺直叙、拍脑袋出来的
在工作中塑造美学,把工作做得很漂亮,有一种信念,我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打造一件艺术品。
二、如何构建你的图景?
既然这幅图那种重要,那么这副图从哪里来?
见识X转化吸收率
见识指的是见到更大的天地图景,更多厉害的人,不同的人(收集那些丰富多元的,甚至异类的偏执的人生样本)每个人都是一个透镜,通过这个人来重新看这个世界
转化率是指你每天的复盘觉察,能够从更大的画面中提取出来精华。
三、如何把图景照入现实?
古典能力产品化的三个问题
(1)我做这件事情,结果是什么?
(2)这个结果对谁有价值?他们看到什么东西才觉得可交付?
(3)如何让这个结果易于复制,可持续下去?
也就是有结果、可交换、易复制。
在工作中练习结果思维——假装自己是一家“外包公司”,是乙方,以自由职业态的心态在做事。
因为在公司与公司之间,借口、过程、思路、想法......都是无法交换的,能交换的只能是结果。有以下三个练习方法:
(1)确认结果:很多时候职业人士对于对方交付的只知道动作,不知道结果。要反复确认结果。
(2)多给选项:不要给问答题,要给选择题;不要给单选题,要给多选题。人们喜欢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3)超出预期:尽可能地超过别人的预期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让人永远记得你.
行动:昨天复盘了一下我们前面的项目开展情况,截取了20个关键时间点的重要时间,收藏了350多条重要群聊记录,整理了8000多字的工作锦囊
1.总结项目经验,掌握对方需求和风格,在未来推进项目更加便利;
2.总结成标准化文档,便于后续其他导师制项目快速复制落地;
3.收集项目挑战素材,写成企业项目最佳实践,扩大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