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14.40元的"巨款"在豆瓣上买了这本电子书《浅薄》。
然后用我那被计算机和互联网异化多年的大脑急匆匆的读完了这本书。加起来花了差不多六七个小时?
我阅读的环境非常凶险。除了要不时应付电脑屏幕和手机上弹出来的各种消息,还要面对内心因为无所事事所带来的自我谴责。
不过仍有大概2个小时的完整时间我感觉是要逐渐沉浸进去了,那段时间我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我感觉我那默读的小人快要跟不上大脑的语速。当然,与此同时,我的大脑里还充满着一些杂音:诸如,那个阅读小人的声音是男是女?看书在心里默读出来是对的吗?照这个进度,我应该很快就能读完这本书了吧?如果很快读完,我要趁着这股尽头把从前那些被搁置的好书继续读下去……等等。
我越读越快,虽然着急却也感觉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有了一些浅显的理解和回应的想法。脑子里的杂音也渐渐弱下去。
就在这时,"当啷"来了一条微信消息。
是一条工作相关的消息。我花了几分钟时间跟对方沟通,处理此事。
等我回到阅读上来,我发现再也无法找回几分钟之前的状态。我仍然是急不可耐的阅读每一段文字,可是大脑完全没有解读这些信息。我走神了。我读了好一段发现根本不知道书上再说什么事情。"算了,反正这段不是很重要,就这么跳过去吧",我继续阅读,试图再次进入状态,并通过给一些重要句子划线来集中注意力。我强忍着想要刷微博和看八卦放松一下的冲动。
就在这种反复的与注意力斗争的过程中,终于读完了此书。书中的一些核心论点我了解了,也大概记得作者论证的步骤(不过我想可能过不了一天这些就会忘)。拜这些国外作者的写作习惯所赐,核心观点应该一时半会忘不掉。
在这我要说一下,我发现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国外作者喜欢说"车轱辘话",就是用一本书的篇幅来只陈述一个观点。比如《黑天鹅》,还有这本书。这让我和一些跟我差不多的读者觉得作者们很"啰嗦"。"明明用一篇论文就可以说明白的事,为什么要用几百页的一本书?"这是我们常有的疑问。这也许是一种风格,也许是一种严谨,也许……只是我们读书的人太着急。
我就是一个太着急的人。
不知道从那一天开始,读书变成一件很功利的事。打开一本书,有两件着急的事要落实:一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这本阅读任务,一是快速的想要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核心观点。要读什么书呢?其实看看别人的书评和笔记就可以知道了呀!可是不行,为了填补我内心"博览群书"的虚荣感和自我欺骗的需求,耐着性子急急忙忙的读完一本又一本。
好了,最后说一下我对这本书内容的看法:这是一本对于智力技术反思的书。我们发明的技术是如何改变了我们自己。如果这本书结合着KK的一系列作品比如《失控》《必然》来看,是很有意思的事。一个说人越来越像机器,一个说机器越来越像人。
其实KK的《失控》《必然》我也只读过一点点摘要和几页开头而已。对了,《黑天鹅》也才看了一半多。
不管怎么说,又"完整的"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计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