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浅薄

作者: 苏叶叶 | 来源:发表于2022-05-02 19:29 被阅读0次

      近来花数天时间读罢《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一书,才明白我为什么现在读书的注意力还比不上小时候。小时候读书可专注了,恨不得整个人钻进书里去, 那个时候我还没接触过互联网。

      而现在,当我试图拿起书桌上的一本书读读,打算让自己稍微定定神的那一刻,旁边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几条消息提示音很轻易的让我的注意力转移了......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一书是美国的一位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2010年出版的作品,此书开篇就直击互联网时代下暗藏的问题,作者以自身感受去描绘:卡尔说他感觉到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我不再以过去习惯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当我阅读的时候,对这一点的感受最为强烈。以前我很容易就会沉浸在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当中。观点的论证时而平铺直叙,时而急转直下,二者交织推进,把我的思绪紧紧抓住。即使是索然无味的长篇大论,我也能花上几个小时徜徉其间。但现在这种情形已经很少见了。现在看上两三页,注意力就开始游移不定,我就会感到心绪不宁,思路不清,于是开始找点别的事做。我感觉就像拼命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绪拉回到文本上来一样。过去那种自然而然的精读如今已经变成了费力挣扎的苦差事。”

      作者这段话写得确实令我深有同感,紧接着他于书中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上网越多,接受碎片化的信息越多,在进行深度阅读时就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呢?

      那肯定是大脑的问题了。正如书名所写:我们逐渐变得“浅薄”了,是因为互联网影响了我们的大脑。互联网为什么会影响我们的大脑呢?又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大脑呢?我们今后该何去何从?本书共分为十章,基本上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神经组织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为卡尔的互联网影响大脑的论点奠定了基石。

      “每当我们执行任务或者体验感觉的时候,不管是肉体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大脑当中都会有一批神经元被激活......随着同一种体验的不断重复,通过生理变化和解剖变化,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就会变得越发强壮、越发丰富。”

      “互联网精确地释放出某种类型的感官刺激和认知刺激——反复的、高强度的、交互式的使人上瘾的,这种刺激已经导致大脑神经回路和大脑功能发生了强烈而迅速的改变。”

      互联网,我们称之为“智力技术”,在人类历史上,除了互联网,智力技术一直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包括绘制地图、制造钟表等技术。

      地图是一种媒介,它不仅存储并传送信息,而且体现着独特的视觉模式和思维模式。使用地图的频率越高、程度越深,人们的头脑就越容易依照地图来理解现实世界。钟表也一样,它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且也像地图一样,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旦钟表把时间重新定义为一连串为期相同的单位,我们的头脑就开始重视工作中的条理和分工。

      除了地图和钟表,还有图书、算盘、打字机等都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内容和方式。

      我们单拿图书来说,书是用来阅读的,大多数人看书都是一个人安安静静的阅读,然而在古人的世界里,“默读”基本上不为人所知,他们的阅读规则一直都是高声朗诵,不管阅读者是一群人还是一个人。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一书的一个名篇中,描述了他在公元380年前后看到米兰主教安布罗斯一个人默默阅读时的惊讶之情。这种奇特的默读行为令奥古斯丁大感困惑。因为早期书写的单词之间没有空格,这是语言起源于口头讲话的反映。讲话者通过重音放在不同音节上而产生的感染效果来表达,一长串连续的音节从嘴唇不断地流出,而最早的书写者不会想到,要在单词之间加上空格。

      所以阅读一行行文字时,如果是默读,而不是朗读出来,很难搞清楚一个单词到哪结束,新单词从哪开始。把音节读出来,对书面文字的解析至关重要。除了安布罗斯这样的个例,那时候没有人会无声的默读。

      直到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书面语言才最终摆脱口语传统,开始适应阅读者的需要。

      在单词之间设置空格,减轻了解析文本时产生的认知压力,使快速默读成为可能,理解内容也大幅增加。这样的流利阅读技能必须通过学习获得,它需要大脑神经回路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化。

      单词分隔通过改变阅读的神经生理过程,解放了读者的智力才能。即便是智力平平的阅读者,都能快阅读。阅读者不光效率提高了,他们的专注程度也提高了。悄无声息地阅读一本厚书,需要具备长时间保持精力高度集中的能力。

      但人脑的天生状态是不专心的。关注焦点的快速转移曾经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这会降低掠食者对我们的偷袭,或者我们忽略附近食物来源等情形发生的概率。

      因此,读书活动是一个非自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对单一、静止目标的关注持续不变,并且不能被打断。

      长时间全神贯注的读书为人们开辟了一片安静的空间,他们在这片空间中农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自己的推论,做出自己的类比,形成自己的思想。

      他们进行深度思考,一如他们进行深度阅读。

      读书时大脑充分动员,全力运转,为了全力应对字词、思想及情感产生的内部刺激流,阅读者会让自己的注意力摆脱外部刺激流的干扰。这就是深度阅读过程独一无二的本质。

      读书人的大脑不只是一个会认字的大脑,它更是一个博学的大脑。

      这就是印刷术出现后,纸质书籍越来越多,人们几乎都阅读纸质书籍时的深度阅读对大脑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增加,不断减少的是人们用来阅读印刷品的时间。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各种超链接经常会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让我们在一些列相关文本之间跳来跳去,而不是持续专注于某一文本。

      写读书笔记到这里,我着实感到惭愧,因为我并没有买《浅薄》一书的纸质版,而是读的电子书,但好在我用的是一部没有装电话卡的备用手机阅读,而且用的不是微信读书,而是可以安安静静一个人沉浸式阅读的软件——静读天下。

      这里我为何要提一嘴微信读书呢?之前我评价它是疼逊旗下的为数不多的一款良心软件,因为用不着充钱开什么会员,大部分书籍都可以用免费的无限卡阅读,但在读了卡尔在书中的那一段话后,我才发现,微信读书的社交功能也极大的影响着阅读。

      “社交网络动能融入电子阅读器只是个时间问题。一旦融入这种功能,读书就会转变为一种类似于团体活动的行为。在浏览电子文本的时候,我们可以彼此交谈,也可以传递虚拟笔记。我们将会订购新型服务,自动对我们的电子书进行更新,添加其他读者的评论意见和修改内容。”

      现在看到这段话,简直就像是在描写微信读书这个软件。我在网上查了下,微信读书是2015年开发的,而这本书成书于2010年,可见此书作者真知灼见。

      卡尔在书的后期写了这样一个结论:互联网正在重新布置我们生死攸关的神经通路,互联网正在不断削弱我们沉思冥想的能力,因而它正在改变我们的情感深度以及我们的思想深度。

      这个结论确有一定道理,但我想也不必畏互联网如虎,从而完全切断与互联网的联系。互联网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我们想查找什么东西,基本上几秒钟就能得到想到的、大体满意的结果。

      但是,我想我们仍需要一片净土,要有计划的、偶尔离开一下纷纷扰扰的互联网世界,关掉与外界联系的电磁波,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风雨凄迷的周末早晨,安安静静地、专心投入地捧着感兴趣的纸质书籍读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浅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ev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