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产妇的死亡率很高,这中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卫生条件达不到。
而其实,在19世纪的时候,医学界就有两大非常重要的发现,一个是麻醉,一个是消毒。麻醉被很快的普及和应用,而消毒的这个工作一直到很晚,付出了特别多的代价之后,才慢慢的被人意识到。曾经意大利有个医生提出来让大家洗手,结果这个医生被人送进了疯人院,就觉得他脑子有病。”
人们为什么对于消毒这事不重视,而对于麻醉这样的事很重视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麻醉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见(可以看得见):那些人在那儿疼的要命鬼哭狼嚎疼的是看得见的,所以觉得得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消毒这件事看不到,视觉里没有,所以这些不可见的这些东西很容易被人们忽略。
在幼儿园以考核出勤率为例,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硬件,为什么有的班级浮动明显,而有的则很稳定,基本都是满勤呢?在这里,看得见的是出勤率的数字,而它的背后呢?教师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加上消毒卫生工作到位,对幼儿照顾贴心(健康),师幼互动良好,班级活动丰富多彩(快乐),培养孩子的同时也顺带培养了家长的信任和良好的出勤习惯。
有人说:看不见的部分决定了看得见的部分,联系到家庭教育也是如此。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小到良好的作业习惯,出色的成绩单,大到教养,举止,这都是我们“看得见”的。而优秀的孩子背后,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有效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却是人们一般“看不见”或者被“选择性忽视”的。
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我们想要提供为其提供更好的帮助与支持应该怎么做呢?在企业里有一个判断是否是好的客户价值的标准,我觉得一样适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个标准是:“高价值、低成本、可体验、能持续”。
高价值--指向成长;
低成本--指向随时随地可以;
可体验--指向孩子的感受;
能持续--指向可以源源不断提供能量与支持。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多:比如微笑、比如拥抱,比如一些简单的亲子游戏,甚至只是找一根绳子翻花绳:撑、压、挑、翻、勾也能锻炼孩子手指手腕的灵活性和空间感知能力,这些不局限家庭条件,不局限所处空间,只需要用心的陪伴和持续的学习力就够了,这些行为并不起眼,却胜在长效。
有人说:最高级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医之未至”和“润物无声”的教育。所以,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在幼儿园,时常要保持一种觉察,一种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到底是止痛立竿见影的“麻沸散”,还是防患于未然的“消毒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