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5360/9cfba9b78bab9d75.jpg)
时间过得真快。一个星期的时间转眼过去了。在这一个星期里面,我们听了七本书,在群里面大家也发表各自的见解。我个人从听过的书里面和大家分享的见解里面也收获了非常多的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5360/a63325337e4356ff.jpg)
七本书里面,我觉得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柳井正的《经营者养成笔记》。如果我们各位需要创业,或者已经在创业的路上。我觉得柳井正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特别有教育意义。就是我们做一个创业者,我们的初心很重要。如果我们目的只是为了赚钱,那么我们可能最后会赚到钱,但我们的企业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但是如果我们创业的初心是为了抱着一个解决社会矛盾。造福人类社会这样的一个初心来创业的话,那么我相信,跟只是为了赚钱而去创业来相比较的话取得了成就,也会不一样。个人觉得作为一个创业者,真的需要是有菩萨心肠,霹雳手段两者相结合。菩萨心肠话指,我们的初心要是好的。或者说正能量的,有一种“利他”的思想,对顾客有利(能给顾客提供物美价廉,让顾客开心的产品或者服务),对社会有利(能解决社会矛盾)对股东有利(让投资人获得收益)、对员工有利(能让员工成长)。在管理方面需要一个霹雳手段,正如柳井正所说的碰到问题我们就需要现在、立刻、马上办。同时在企业的一个管理架构里面,就需要一个短、平、快的一个组织架构。这一点类似于阿米巴的一个经营模式,或者在《赋能》里面书里面提到的,打造一个由共享目标,互信的小团队组成的网状组织结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5360/5e672b92fec41756.jpg)
艾默生有一个名言他说:“只有肤浅的人才会相信,成功是需要运气和机遇,强者只相信因果”。但我个人对他这句话只认同一半。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时势造英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巴菲特出生在中国。那个时候他创业的时候是我们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我想无论他多么有才华,多么有能力,相信不大可能取他现在的成就。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对于创业者来说能力肯定是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环境、机遇的配合也不大可能成功。再比如樊登老师他创立的读书会。可以想象一下十年前,因为那时候移动互联网还不发达,连微信都没有,他如果那个时创办读书会,大概率是不会这种成就。那么如果十年以后再办读书会情况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我觉得成功确实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创业也需要审时度势。
![](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5360/6b11cabd2afa7670.jpg)
我还想谈谈的是彼得蒂尔的从《0到1》和樊登老师的《低风险创业》。我发现,如果说完全按照书里面的要求我们来做创业的话,我们发现我们很多行业,很多人,无业可创。无论樊登老师的书或者是彼得帝尓的书,其实他们观点理念都没有问题,他只是站在的高度不一样,大家只关注了一些成功的互联网中的独角兽。特别是彼得帝尔,我承认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一个创业者,一个投资人。但是他的很多话并不一定适合我们所用。因为美国的国情、法律、制度环境,还有他们创业的时期都跟中国都不同。而且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一些互联网企业,而且是互联网里面的独角兽企业,事实上。我们在听这些书的朋友里面,真正会从事互联网创业的只是一小部分,而能成为互联网企业里面的独角兽企业的我觉得那个概率特别低。所以我想到中国一句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凡事辨证的去看待。
当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一定要从事互联网行业相关的创业。我们如果从事实体创业的话,还是可以需要一些互联网的思维。比如说,开了一家咖啡店,那么咖啡店就可以跟一些美团,饿了么这些做外卖配送的合作,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推广我们的这个咖啡品牌,也可以有一些微信群。跟大家让大家分享咖啡相关的知识,优惠活动,提高用户粘性等等。
最后如果我们只是在企业上班的话的话,我觉得看完这些书,我们不一定会创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过的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体会到公司的发展以及管理层的一些经营管理念,那么拥有这些知识,相信对我们的工作也会非常有帮助。
现在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快。所以大家关注点也在一些互联网企业,特别是一些独角兽企业。我个人认为互联网只是实体经济的一个补充,但并不能代替实体经济。只是因为很多互联网企业具备了“指数型增长、上瘾、裂变式增长等等一些快速增长模式,财富的创造速度也非常快。所以大家观注点也就更多的在这些企业里面了。最近几天我曾经在想如果我们没有美团、没有饿了么、没有了滴滴,我想我们这个社会一样会正常运转。但是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没有了没有了餐厅,没有了汽车,那我们整个社会可能就会陷入混乱和倒退。所以我个人反而更关注一些做的非常好的实体企业,特别是在实体企业里面的一些隐形的冠军。在日本,德国这两个国家就有着非常多的实体企业中的隐形冠军。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时间仓促,以上只是一点点个人感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