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清单:2017年读书笔记

清单:2017年读书笔记

作者: 大尉与小兔 | 来源:发表于2017-12-10 13:51 被阅读26次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全部都是每天阅读的人。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 查理 芒格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 杨绛

    1. 教养的迷思

    看完整本书挺震撼的,作者的主要观点颠覆了我对家庭教育的看法。作者提出孩子人格塑造和社会化的过程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半是基因,另一半来自于家庭以外的环境,而父母的教育在其中并没有人们想象的具有深远的影响。作者通过方法论破除了“教养假设”的论证。所谓“教养假设”即认为来自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性格养成产生长久影响,好孩子是因为好父母的正确教育(爱,限制,规则,高质量陪伴,玩具等等)培养出来的。这其实是混淆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而事实是父母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先天的基因。

    这本书对于我反思家庭教育非常有启发性。第一,认识到家庭以外的环境对孩子社会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父母,虽然我们能够陪伴他们的时间不多,能产生的影响不大,但我们确确实实能够帮助他们选择好的社区环境,好的学校,让他们有优质的同辈朋友圈子,而且孩子越小,我们选择的主动性越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在这里都适用。

    其次,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并接受,孩子们终究有一天要离开我们的保护,去过自己的生活,追寻自己的理想。比较中美教育的区别,中国的家长趋向于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既溺爱,也希望孩子能听从父母对他们未来的安排。相反,美国家长更会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尽可能提供一个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理想的环境。我更同意西方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替孩子体验他们的人生之路,那么与其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不如试着尊重,理解他们的想法。毕竟适用于上一代的观念不一定适用于下一代,每个时代都会渗入自己的文化和思想。但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就完全没有影响,我们有时低估了孩子们的选择能力,他们通过观察我们的言传身教,也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好的文化好的品格是可以被传承下去的,只要它顺应于当下社会的价值观。所以养育孩子也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父母也需要反思,需要学习和进步,很遗憾,守着旧观念是不会得到孩子的尊重的。

    最后关于亲子关系,那些想要通过萝卜和大棒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的这种想法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我们预想的轨道走,当父母的也不必过于焦虑和有负罪感,很多时候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基因决定边界,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容易冲动,有些则就是比别的孩子聪明些。认清边界,我们就不会做那些越界而无意义的努力了。

    孩子是暂住在父母身边的小客人,小天使。他们属于未来,因此总有一天要离开我们。明天,我依旧会为女儿念绘本,依旧会陪伴她玩耍,依旧深深爱着她,但这是因为她可爱,因为我想好好珍惜我们彼此相处的短暂时光,和她的性格发展,大脑发育,并没有关系。同时,好好爱你的爱人吧,他/她才是那个会陪你走完一生的人,不要因为孩子的牵绊而忽略了另一半的感受。夫妻关系才是家庭中的第一本位关系。

    教育真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科技永远在进步,而关于如何教育好下一代,我们做的未必比传统社会的家长好到哪里去。最后同意书中提到的希拉里的一本书里的观念,培养一个孩子不是单凭家长,或者社会任何单一方面,而是要“举全村之力”。

    2. 优秀的绵羊

    这本书批判了精英教育背景下的诸多问题,许多观点都很辛辣,值得一读。作者的主要论点是美国常春藤大学的精英教育违背了大学建立的初衷,过分强调培养学生求“术”的能力,而大大忽略了本该承担的传“道”的责任。这带来的结果是我们培养了一批所谓内外兼修,无所不能的精英大学生,其实他们不懂得独立思考,害怕失败,随波逐流,往往热衷于追逐那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没有活在当下,好好体会青春。

    当然,作者也承认,这种教育制度都是当下社会需求和历史演化的产物,即由于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把“求学”与“谋生”挂钩,自然不可能像古希腊在柏拉图学院求学的富家子弟和中国古代孔子的弟子们相提并论。这本书提醒了我们,到底什么是大学的使命?我同意作者的观点,4年的大学教育输出如果仅仅停留在为未来职业做准备,那就太局限了。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交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其次,大学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实现“自我发现”,使自己有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顺着这两条使命,作者提出大学应该更重视通识教育(这是内地的说法,台湾好像翻译成博雅教育)。我觉得这个落脚点特别好,在认识到体制的不完美后,我们能做的是怎么去弥补当下制度所造成的缺陷。大量阅读,勤于思考是我总结出来的我们应该看重的对下一代的培养方向。

    3. 逆风无畏

    4. 怪诞行为学2

    对于经济小白来说是一本生动有趣又通俗好懂的行为经济学科普著作。不知道为什么豆瓣上没有1的电子版,所以才买了2来看。作者Dan Ariely是一位犹太裔的美国心理学及行为经济学教授,18岁时由于意外事故烧伤导致住院3年,反而造就了他对人的行为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书里每一个章节的逻辑都非常清晰统一,读起来毫不费劲,每章开篇作者先对某一类行为背后的原因提出问题,然后阐述实验设计,通过实验结果回答一开始提出的疑问,并总结由此得到的启示。书的主线是要说明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而并不是主流经济学假设的“人都是理性的”,这其中有进化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的各种因素造成。所以不要对我们的直觉深信不疑,有时大脑回路中也存在不少非理性的bug呢。这里摘录两个我印象深刻并感到颇受启发的观点:

    我时常想,自己对现有工作的薪酬待遇并不是十分满意,但这并不妨碍我享受当下的工作,那么成就感到底在我对这份工作的满意度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呢?作者告诉我们人处于某种内在机制是会把努力当作一种享受的,而当努力奋斗被赋予意义并带来正面成果时,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这也许是工作和事业的区别吧。当它只是一份养家赚钱的工作,薪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满意度。那么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你关心的就不仅仅是薪酬,更多的是它被赋予的意义以及取得的成果大小。所谓情怀,所谓诗和远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另外,对于幸福感和适应性作者所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一件事你并不喜欢但必须要做,那么一鼓作气把它做完比断断续续的完成体会到的厌恶感要来的少。相反,如果想要提升幸福感体验的持久性,应该时不时为自己的生活制造一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物,而不是一股脑把所有的好东西一次性体验完毕。我由此得到的启示一是,坏消息要一起讲完,好消息要一个一个分开来告知。启示二是,作为女生,不要一次性把想要的衣服首饰化妆品包包全部买齐,而是应该一件一件的添置。

    5. 小王子

    “只有用心看,才能看清楚。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

    终于有机会完整地读完这本书。初中的时候看过小王子的音乐剧,却懵懵懂懂。这的确不是写给孩子的童话书,而是写给大人看的。网上有很多对于小王子的解读,譬如人们喜欢猜测书里的小王子是不是有作者的影子,而小王子星球上的那朵玫瑰暗指作者的原配,小王子后来遇到的狐狸则可能是他的情妇。我不太喜欢这种现实版的解读,它破坏了我对它的浪漫意境的理解和想象。我更愿意相信作者心中就住着这么一个细腻,柔软,忧伤的小王子,他会带着每个读者用心去体会人世间的爱和美好。2017年就要结束了,以后仰望星空我都会想起小王子的。有机会还会再去看一遍那部音乐剧。

    6. 自私的基因

    7. 人性的弱点

    8. 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9. 以色列3: 赎罪日

    10. 行医者说:知乎田吉顺自选集

    11. 一小时外:知乎李松蔚自选集

    12.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单:2017年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xv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