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在度假玩耍时,因为看手机发朋友圈疏忽了一会儿,两个女儿竟双双溺亡。让人好不心疼!
玩手机,玩出人命了!
可是走在大街上,举目望去,全是低头族。
等人等车的,一边等一边看手机;吃饭的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工作的,要把手机放在工作台上时不时的看消息;约会的两人偎在一起各看各的手机;摆摊的大人忙着做生意,旁边小孩拿着手机全神贯注玩游戏……
有人说,让我两天不与妻子说话,可以。但是要我两个小时不看手机,我做不到,就好像丢了魂似的,要找到手机才心安。
下班之后休息时,我本来只想看一会儿消息,却忍不住刷朋友圈,刷微博,看视频电视剧,浏览网页,手机就像送到眼前来的万花筒,乱花渐欲迷人眼,根本停不下来,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
为什么我们对手机如此痴迷?大概是因为懒。
读书学习、锻炼身体都需要付出一段时间和精力,当自己有点成就感时,才会感觉到快乐,想要更多快乐就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但手机不一样,它什么都不用付出,只需拿起手机轻轻一点开,快乐就来了,想要快乐不要停下,那就尽可能多地刷刷刷。
《娱乐至死》说,娱乐方式越是丰富多元化,人越是懒得去学习、思考。
我们看手机浏览网页,看到的信息都是免费推送的。平台后面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专门研究 怎样才能更吸引我们更多的注意力?
比如,我看了一则有关怀孕的消息,平台就会推送很多有关孕期的消息。当我点开一个剧透的视频,平台就会推送更多有关这个剧的消息。我看的就是我喜欢的,平台就推送更多这类消息,比我们肚子里的蛔虫更加知道我们喜欢看什么。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里,我们那一点点专注力本来就少的可怜。一个人怎么对抗得了一个团队!只能是在手机网络里沉沦,无法自拨。
我们每天都淹没在信息爆炸的海洋里。却发现这些信息对自己一点用都没有。放下手机之后又会无比焦虑。越是焦虑越是什么事情都不想去做,越是什么事情都不想去做,越觉得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然后继续沉迷在手机里面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人也变得懒散起来,日子变得很被动。
沉迷手机无法自拨?那么如何爬出深坑呢?
做减法,学会过滤信息
这个信息跟我有关系吗?对我有什么用吗?是我现在需要的吗?如果没有,可以直接过滤掉。
做加法,把互联网络变成我们学习的工具,去搜索链接知识。
比如,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可以到网络上去搜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会看到很多答案提供参考。
网络信息化时代,知识付费兴起学习变得非常方便。你想要学习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学习资源。
比如在掌阅或者其他的阅读网站上,阅读对自己有用的书。电子书比纸质书便宜的多。有一些阅读网站上可以先免费试读,如果觉得对自己真的有用,再买下来,把电子书存着,有空的时候慢慢看。如果想要学习摄影学习p图什么的网络上都有很多教程。收藏起来可以慢慢学。
化被动接受消息为主动去搜索链接知识,把碎片化娱乐变成碎片化学习。网络信息化时代不缺信息,缺的是如何搜索链接知识的能力。
看手机的这个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步是心理暗示:我们有空闲时间了。但这点空闲时间,做不了什么正经事。
第二步是行为习惯:可以拿起手机来看看。
习惯的结果是看起手机来就没完没了,然后恶性循环。
看手机也是一种放松,看手机最多的时间还是在家里。我们只要把看手机的行为习惯换一个,换成看书或者爱好就行。
《论自由》的约翰·缪勒说过:高趣昧与低趣味,一个人要是同时接触过并得到满足,从此他一定会对高趣味不离不弃。
我们的祖先早有智慧,逸民适志,用“琴棋书画歌舞花“来养疏慵。那我们可以培养一个高级趣味的爱好来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对抗手机娱乐。
说到底,手机是人类生产的产品,手机不会控制我们,控制我们的是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