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开发的六个阶段:
一、报价
二、项目开始
三、DV设计验证
四、PV生产验证
五、SOP量产
PM有做得好的,可以成为一个老板,去push大家完成进度、质量和成本,做得不好就如同一个协调者。
lanch投产和PM侧重点不一样,投产主要是在生产验证阶段介入。
产品工程师从报价开始一直到量产。
销售拿到项目信息(价格和技术细节),给到PM,PM协调设计、质量、物流、财务(controller和cost)的人做一个费用,然后去报价,如果利润率低于一定值,GM或者PMD是不会批准的。
2000年外资开始进入中国,大部分以合资的形式,中国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2010年到达蓬勃发展期。
OEM降成本或者提升利润,采购负责挥舞成本之到,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如底盘、发动机)不买单,非核心部件则年年降本(例如内外饰),任人宰割。
外资的成本高在于:
1.人力成本,大量使用高素质的白领和为蓝领工人购买社保、有相应的福利(生日卡、年降等),民营企业可以采用大量外包,降低成本,如果全额缴纳五险一金,会多出134%的成本;2010年大众建厂,成都当地按照1790的标准缴纳社保。
2.材料的成本,用高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愿意偷工减料。
3.保障措施,为了追溯,采用ABC方案,在保障方面愿意投入。
如何招到合适的人?
1.了解客户:文化、职能范围、N+1的风格;
2.经验在3-5年,太短没有积淀,太长可能思维固化,不够open;
3.候选人背景,是否在合资待过,作为经理级别,除了按照标准流程做事之外,还有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能够觉察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
不同企业的弊端
1.国企:关系复杂、工作氛围缺乏生机。
2.民企:老板可能不懂业务,不放权,老板说了算,流程可能不清晰。如果跟规模不大的民企合作,可以越过HR或者LM,直接找老板谈。
3.外企:放权多,不好管控;内部比较tough,互相竞争,以事情来互相挑战。
个人的职位发展:
1.机遇和运气+能力和努力。
2.了解自己喜欢跟物打交道还是跟人打交道,喜欢确定的环境还是不确定的环境。
3.不断习得SKILL,知道know how,也要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不局限自己。
4.经常反省,从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中去思考如何做成的,以及如何下一次可以做成,这样经历才会变成阅历,而不是简单低效的重复。遇到事情,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跟自己比较,跟自己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