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悲剧英雄项羽的形象分析
从“鸿门宴会”到“垓下之围”,西楚霸王项羽由盛而衰,《项羽之死》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表现了他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然而英雄末路,项羽的一生,令人沉思,催人反省。
军壁垓下,四面楚歌,项羽大惊失色,就疑“汉皆已得楚”,表现出他的寡谋乏断、草率轻信,其实这不过是张良和陈平的设计,目的是瓦解楚军士气。深陷绝境,项羽万念俱灰,愁肠百结、柔肠百结,霸业成空不悲,战士牺牲无泪,十面埋伏不急,惟有美人骏马难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然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项羽性格残暴、崇尚杀伐,早已失了民心,被一农夫骗进大泽中,被困东城。由八百人抵挡汉军数千人,到如今仅余二十八骑,面临败亡,项羽言“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确实英勇无畏,却也自负少谋,他对自己的战斗力充满自信,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覆灭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项羽决意快战!战他个鱼死网破!先斩汉将、再斥刘喜、复斩都尉,畅快地展现了他的勇猛无敌,可是保住了一世英名。然而,项羽是主帅,而非一个所向无敌的战士,主帅本该运筹帷幄,可却退敌无策,手下无谋,除了多杀几个敌人来显示“非战之罪”外,别无他法!项羽尽了一个战士的职责,维护了一个武士的尊严,却也成就了一个勇而无谋的君王形象。
逃至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项羽对乌江亭长所说的一番话,发自肺腑,“无面目,愧于心”,寥寥数语道尽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心声,表现出他的知耻重义。项羽蔑视死亡,镇定安祥,临大难而不苟全,赠马赠头,傲视生死。的确,虎豹的精神是高贵的,不该也不能,被代之以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
一路走来,从无战败,称霸天下,到如今众叛亲离,人心涣散,草木皆兵,勇猛刚强却又自负脆弱的项羽,已经没有信心与刘邦逐鹿中原了。项羽的一生,英勇豪侠、重情重义,却又自负少谋、固执莽撞,为后人留下了几多感慨,几多惋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