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西游记》,孙悟空与各路妖魔鬼怪斗智斗勇,虽然看着热闹,觉得畅快淋漓,但同时也心里犯嘀咕很疑惑:好好的寺院不待着,唐僧这么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的西去取经为哪般?那求取来的经书到底有何魔力?
长大后才慢慢明白,求取真经,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固然重要,但是皇帝要求出使的使命却才是重中之重。
璀璨的华夏文明中,很多的物质和文化,以及发明创造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耀眼,比如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让全世界都赞赏的瓷器。而让西方国家一直很好奇的丝绸,在众多发明创造中颇受青睐。
丝绸的产生,丝绸的华美,一直让国人自豪,让外人艳羡。
近期,由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丝》,便是以西方的拜占庭人来东方寻找丝绸为背景的一部历史小说。其实,西方国家派人到中国来求取丝绸的制作方法,比玄奘出使西域求取真经还早100多年。
在《丝》这本小说中,全面展现了公元6世纪的世界,多方势力——东方的赛琳达(中国)、丰纥人(草原游牧民族),波斯人、拜占庭人,楼兰人相互合作又相互压制的历史格局。既有各种文化的广泛交流,也有各种思想和信仰的相互碰撞。
使命与责任同时上线
彼时,因为波斯长期的贸易制约,引发了拜占庭人严重的不满及愤怒。拜占庭与波斯当时的关系,已然势同水火,战争一触即发。为了摆脱波斯的制约,拜占庭人企图跳过这个“中间商”,直接到赛琳达去获取丝绸制作的秘密,以改变当时的战势格局。
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拜占庭的两个贵族——国王的兄弟陶鲁斯和侄子奥林匹奥多鲁斯,便背负这样的使命,不远万里朝着赛琳达(中国)出发。
在他们眼里,丝绸所用的“丝”,可能是从树上长出来的,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有些可笑。但是在纺纱织布的年代,西方人是没有办法想象,“丝”是由一个个小小的蚕,终其一生演变而来的。
因为国难,拜占庭人并没有能力带太多的财宝,去想要换取丝绸的秘密。在路途上,他们意外的得知到自己随从——印度人会制作玻璃,这个发现让陶鲁斯非常兴奋。当时的玻璃技术并不成熟,玻璃和丝绸同属于比较珍贵的物品,用一个珍贵的秘密与换取另外一个,得到一个双赢的结果,在他看来是个非常好的主意。
可事实上,这样看似完美的计划,却是所有悲剧的开始。
印度人当时作为奴隶,长期处于被压迫欺侮的地位,一心渴望一朝得志,实施报复。当一行人经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冯氏庄园——这个神圣的丝绸诞生地,却被印度人处心积虑的一把火毁灭所有计划,曾经的丝绸重地,在一把大火中毁于一旦。所有人都陷入了慌乱。
所幸,在冯氏庄园的少主人冯的帮助下,拜占庭人得到了私藏了蚕的手杖,并在突出大火的重围时带了出来。冯氏庄园在破败时,恰逢冯因为自己爱慕女僧人赫连翠,与母亲产生了激烈的争执。这场大火,引发了冯离家寻爱的念头。冯趁机跟随陶鲁斯和奥林匹奥多鲁斯一起上路。一边是拜占庭人渴望回乡解救国家,一边是冯渴望寻找自己爱慕的赫连翠。
使命与爱情不可兼得
赫连翠是一个一路向西想要寻找无着经文的虔诚女僧人。另外,书中一直暗示她的另一重身份是天子的女儿,一位公主。对于冯的痴恋,她是拒绝的,才会在逃离冯氏庄园后返还冯所谓的爱情信物。与冯错失见面机会,也引发了冯执意要追回她的决定。
返回拜占庭的路并不顺畅,除了自然的险恶,还有人为的祸害,比如楼兰人,回纥人,还有各路商旅队伍,但是危险并没有让这队人所退缩,反而让他们更坚定自己的使命感。
在楼兰偶遇之后,陶鲁斯和赫连很快达成了共识,一路向西。随后经历了冯爱而不得,却坚守执念,最终为爱而亡。陶鲁斯坚持带着他的尸体上路,并最终为冯选择了一个稳妥的地方安葬。这个拜占庭贵族已经与痴恋的赛琳达年轻人在同生共生死之后,结下了友谊。
在安葬冯之后,陶鲁斯做祈祷,赫连做洗礼。两人有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然而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又妙不可言。
暗生的情愫,因为彼此背负的使命,两人没有明言,就这样一路向西,共同御敌,同生死,共进退。赫连在墓地群里找经书,执意下去黑洞时,陶鲁斯的坚守和不顾一切后果的拯救。在回纥大可汗的帐篷着火倒塌时,赫连放下经书,奋不顾身的冲进火场去寻找陶鲁斯。在眼看波斯大军压境,陶鲁斯企图凭一己之力来刺杀波斯大王时,赫连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的帮陶鲁斯实现目的——用自己的佛法冥想来拯救陶鲁斯,帮助他接近刺杀目标。
决定以自身为诱饵后,赫连转向陶鲁斯张开双臂,像蝴蝶一样抱住他。这是小说中少有的,赫连主动示爱的正面描写,这个拥抱里面有太多不舍也有艰难的决绝。
最终,在表演场上一直被人忽视的奥林匹奥多鲁斯,在喝下毒液后与波斯国王决斗,命丧异乡。陶鲁斯和赫连誓死反抗,在佛祖的庇护下,陶鲁斯绝地逢生,而赫连却昏迷不醒。
在使命的驱使下,陶鲁斯把赫连安置到寺院后,奋力带着这来之不易的天虫——蚕,回到了拜占庭。战争因为波斯国王的重伤而暂停,蚕在拜占庭得以生存,繁殖,并延续它的使命——吐丝,拜占庭人学会了丝绸的制作,成功的摆脱了波斯的制约。并因为这一重大突破,而后这个王朝延续了九百多年。
没有人知道陶鲁斯和赫连最后怎样呢?
只有赫连那句:“如果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我肯定会选择你。但我是佛祖的女儿,我的任务和你的一样重要。可惜他指引我向与你相反的道路前进,我只能选择遵从。”注定了两人无言的结局。
《丝》的作者是迪尔克·胡泽曼,德国科学记者、考古学家。大学攻读史前史、古代史、考古学与民族学,以自由作家,出版过多本历史专书,其著作主要以罗马时代为题。
由于是外国人撰写,以寻丝者在中国西部的经历和遭遇为背景,有些语言表达在翻译之后会有莫名的滑稽感。这就好比,中国人到国外讲中式英语一样,即使意思正确,表达却总有喜感。但,也正是由于这些滑稽感,让这本描写看似沉重使命之旅的小说,在主人公完成使命时,爱而不能后,让读者读起来没那么压抑。
另外,书中有很多可以印证的文化背景,及经得起推敲的历史事件;还有西域广袤的地貌描写,各种族不同信仰及民俗风情的介绍。这些部分,作者同样多有着墨,读起来很长知识,且非常有随着小说去探险的感觉。
不管是着眼于大局的历史的读者;还是追求冒险,喜欢游记的读者;或是像我一样,着眼于微,善于感受小情小爱的读者,在这本《丝》中,都能找到感兴趣的点,是一本很不错的综合性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