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客
今晨读了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主要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地的美妙: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门前一条清溪流向青山更深处,居住之地荒芜人烟只有孤寂的闲云作伴。松树梢微微露出一轮明月,清明的月光好像只为你而洒。茅草亭旁边盛开着美丽的花朵,影子投射在地上好像在睡觉。院子里还生长着草药,草药便滋生着一片片青苔。这么美妙的环境让我也想隐居了,到西山之上也搭一间茅屋,终日与鸾鹤为伴。
常建和王昌龄是一起参加高考的同学,与王昌龄一起进士及第。王昌龄出生于山西太原,二十三岁左右到嵩山隐居修道,二十六岁出山,回到故乡一带游历,二十七岁左右出玉门关,期间便已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豪气干云、流传千古的非凡名句。王昌龄因为这些边塞诗而被后世评为了“七绝圣手”,《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更是被评为了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二十九岁左右隐居蓝田县石门山,也就是本诗中的隐居之地,也是前面他写《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 的南斋之所在。
三十岁时,进士及第,投身官场。从此一生宦海浮沉,最后六十岁时在安史之乱中竟惨遭恶吏妒杀,一代天才死于非命。
常建这里可不是说着玩的,其时他正在辞官归隐的路上,最后真就到了湖北一座名叫“西山”的山上,隐居了一生。
从前面的诗中我们也发现了,綦毋潜“愿为持竿叟”,就真的去做了持竿叟;状元及第的王维“即此羡闲逸”、“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就真的也在蓝田辋川过起了“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的半官半隐的生活……
再想想当今只能上不能下,只能进不能退,只能显不能隐的人们,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大唐诗人的天地胸怀了,也就知道大唐盛世为何是那么令人神往了。
天地胸怀啊,是怎样一种自由和自信、天真和浪漫、飘逸和洒脱?而且绝非个别现象,而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一脉浩荡奔腾的思想潮流,一片诗歌王国的精神沃土,一派盛世天朝的恢廓气象,一道中华文明的大美神髓,一朝人类文明的永恒仰望。
最后,作诗一首,纪此遥想——《西山鹤》: 大唐多隐士,种花白云间。功名随来去,荡舟卧潭烟。西山有鸾鹤,白羽步蹁跹。或曾携常建,振翼上九天。
2017.12.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