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与乡村

我与乡村

作者: 苏年_9d65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17:15 被阅读0次

    多愁善感的人总有许多心事。对于我这个异乡人来说,离开太行山下的家乡来到这千里之外的渝都,乡愁更是愈发浓烈。思来想去,辗转难眠,写成以下文字,权当是对我孤独和难以排遣乡思的一种慰藉。

    最开始接触乡村,是在童年的时候。我一出生,就被爸妈送到了乡下奶奶家住,一住就是五年,而这也是我在乡村待的最长一段时间。当初或许年龄小,咿呀学语的年纪里,懵懂又无知,对乡村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可是在我看来,毕竟真实的感受和度过了五年的乡村生活,或多或少它总还是给我留下了些刻苦铭心的记忆。我在乡村长大,身体里必然刻上了乡土的印记和符号,我不认为这种印记是一种落后和贫穷,恰恰相反,我认为这种印记是一种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血浓于水,故土难离,乡村之于一个村里长大的孩子,是真正意义上的避风港湾,人生家园。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写到“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我想虽然我只在乡村生活了五年,但它所带给我的丰富和对我为人的塑造,是意义非凡的。

    因为后来啊,“奶奶家”就成了“老家”。

    五岁后离开了生养我的故乡,回到县城定居。接着就是我求学生涯的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又到大学,故乡的影子从未从我的生活中远去。学业或许繁忙,工作或许紧张,但爸爸总是带着我回到老家去看望,去寻觅,去找那一种莫名的亲切。开始的时候,时间还比较充裕,我们能一周回一次老家,这真真切切是当时的我每一周最为热衷的事情。后来老爸工作变忙了,我又到了外市读高中,回老家的次数少了许多,但也能维持一个月回一次老家。        

    老家的河滩里有两块爸爸年轻时种的杨树地,那里面的杨树比我早一年生长在土地上,年龄比我还要大。我想于爸爸而言,故乡已经化身成为那上百棵挺拔的杨树,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风霜还是雨打,它都深深地扎根在那深厚的故乡土地里,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生命中。

    最近一次与乡村长时间接触发生在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在我的家乡大举推进。我在那段时间跟着爸爸下乡,走过了好多村子,也有幸见证了乡村的“剧变”。这里我之所以称之为“剧变”,是因为这所谓的美丽乡村实际上是我印象中乡村形象的塌陷,是一次彻彻底底的背离,同时,也是我心中精神家园的一次沦陷。

    在热火朝天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座座高楼在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这些高楼,千篇一律,和城市里的高楼没有分别,一模一样的六层小楼,看上去是那样的死板和寂静,没有一点生气和灵性,俨然一群僵尸一样的存在。不仅如此,有些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浪潮中甚至走向了消亡和灭绝。在我们县,一些人口数量不多的自然村,在这场大刀阔斧的建设活动中被彻底遗弃。美丽乡村建设只局限在一些人口众多的大村落,而忽略了偏僻的小村庄,或许这是考虑到经济效益上的最大化,但是,为什么还要要求小村子的人搬出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投奔到陌生的隔壁大村庄,进入他们其实并不想居住的高楼里面呢?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政策,村庄兼并和高楼林立是实践效果,或许说这些效果对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脱贫致富有帮助,但它也绝对是对农民的感受和愿望有所考虑不周的,因为农民是不愿意离开土地的啊!

    村里建起了高楼,农民携家带口从自家小院里搬到了楼上居住,从脚踩泥土到踩着地板砖,从扎根土地到漂浮于空中,他们不再有方便的农业耕作,取而代之的是每天上下楼的繁琐和不便。正如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那样,“农民离开土地是乡土性褪去的开始”,很难想象这种居住在高楼,漂浮于空中的新式农民,该如何维持他们那无法离开土地的农业生活,更进一步追问,这种新式农民,究竟是更像传统农民,还是更像城里人?我是更倾向于后者的。

    我们应该如何定义文明?是不是高楼大厦就是文明?是不是钢筋水泥就是文明?是不是城市中的所有东西都是先进的,都是无与伦比的?对于这些问题,我永远持坚定不移的否定态度。

    乡村从来不只是刻板印象上的穷山恶水,而城市也不是被夸赞地那么白玉无瑕,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优点,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应该把他们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而不该是那种二元对立的旧观念,认为城市与乡村的矛盾不可调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同时,我们应该明白,乡村文明是我们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源头和现今城市化问题的退路,它理应被尊重也应当被崇敬。共同富裕,不能抛弃乡村,但解决乡村问题,也不能是简单意义上的城市向农村盲目输入资源,而应是供需对接,合理分配,供给符合农村社会生态发展的资源。

    在《一封来自返乡毕业生的信:“我们去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不再回到家乡吗”》一文中,韩蓉说到,“可能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是记忆里的家乡”。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源于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故乡变化。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乡村巨变,以往的快乐和温馨都无法在今日的乡村找到满足,我们能力着实有限,又不能回到过去,也无法适应当下,只能亲眼目睹着乡村的改变而无计可施。于我而言,对乡村模样的变化,则更多的是一种痛心和失望。乡思之所以演化成为乡愁,就在于故乡的这种变化,而对于离家千里之外求学的我来说,则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一种乡愁。有一种相思,忘不了,而家乡近两年来翻天覆地的改革巨变,让我前所未有的无所适从,我对故乡的情感,无疑也是夹在了“过去的美好记忆”与“如今的残酷现实”之间,处在了“快速发展的都市”和“缓慢滞后的乡土”之间。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而故乡无论如何改变,我相信我的热爱和记忆将永远为她保留。未来的我会去向哪里,不得而知,但我并不喜欢那城市的摩登大楼和绚丽霓虹,原野乡村或许将是我的归途。“我们上了大学,难道就是为了不再回到家乡吗?”无疑是一个深刻犀利的心灵叩问。我们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故乡和异乡之间,本身就是一个结合体和“多情种”,摆在我们面前的抉择很多,路途很多,而我更倾向于一种回归。扎根乡土,再造故乡,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前段时间,我特意了解了台湾南投何培钧老师“天空的院子”民宿,原汁原味,本土色彩,保留乡村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习俗,搭配天然纯正的自然植被,再融合一些优秀的文创产品,做好乡村民宿的发展。这是一次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是多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尝试,我相信,这种道路才是乡村发展的正确途径之一,而这也是我喜欢和追求的目标。

    乡愁是我的全部源动力,而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与实行效果的差距则让我清醒,无法掌控的时间改变故乡,乡愁愈浓,对作为异乡学子的我来说,就更加深了回归故乡,再造故乡的愿望。回到故乡,希望如此。

    乡土中国,烟火神仙,有炊烟缭绕,乡村就不会遥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乡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fg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