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直道而行(二)

直道而行(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5-30 08:40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3-18-2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思考之三“父攘羊,子证之”,这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呢?

我们不妨推测“父攘羊、子证之”的心理状态:儿子面对父亲“攘”了别人的羊(周生烈注“有因而盗曰攘”,高诱解释“凡六畜自来而取之曰‘攘’也”,大概和“顺手牵羊”有点相似)而去证明揭发举报,这种“大义灭亲”式的“正直无私”似乎没啥毛病,好像是为了“道义”“法律”,是应该称赞的。其实不然。蕅益大师说“才有第二念起,便不直”,儿子去证明父亲攘羊,这颗心已经不是正直的本心本念第一心了,已经是第二念或第三念,显然和儒家的第一念的“直”相违背了。

这个“证父攘羊”的儿子,如果认为父亲是“咎由自取”“活该”,或者是看不惯父亲的所作所为,更或甚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正义”“道义”,很显然,这是心里没有了对父亲的尊敬爱戴之心,没有帮助父亲改正过错的心。孔子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斯恶已”,对于那些不仁德的人过于痛恨,使他们无所容身,也会惹出祸乱,何况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呢?

《孝经》说“父子之道,天性也”。蔡节说“证父攘羊则有反于天理,而非所谓直矣。”朱子《四书集注》说:“顺理为直。”符顺于天理叫做直。父子情深,情不自禁的就要互相保护,这是人的天性,所以父子相隐看似互相包庇,背后的用心却是互相保护,这是符合人的天性的,是符顺天理的,所以才被称作直。这种直是绝对意义上的直,可以称之为“绝对直”。大义灭亲,从事象上看好像很正直,但却违背了人的天性,不符顺天理,所以似直却非真直,只能称作“相似直”。所以夫子所说的“直在其中”,指的是绝对直,而非相似直。

【思考之四】如何准确理解“父子相隐”?

父子相隐,看起来是在互相包庇,夫子却说“直在其中”,直在哪儿呢?何为“隐”?郑康成注曰“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说:“隐,掩藏的意思。隐恶而扬善,亦人道之直,此乃人情,而理即寓焉,不求直而直在其中。”论语正义》“盖子之事亲,当时微谏,谕父母于道,不致有过误;若不幸而亲陷不义,亦当为讳匿。”《论语注疏》曰:“子苟有过,父为隐之,则慈也;父苟有过,子为隐之,则孝也。孝慈则忠,忠则直也,故曰直在其中矣。”陈祥道曰:“天下之所为直者,有礼义之直,有非礼义之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虽曲而直存焉,礼义之直也;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虽直而曲存焉,非礼义之直也。”父子相隐,虽然做得有点歪曲但却蕴含着直,是礼仪之直;子证父攘羊,看上去好像是直,实际上是歪曲,是非礼仪之直。对于儒家而言,“父慈子孝”是五伦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没有父子之亲,哪来君臣之义,夫妇之别,兄弟之情和朋友之信?一个人如果连至亲之人都推得远远的,哪里还有人情关爱,还有什么力量能挽救他呢?

也许有人会说,父子相隐,虽然顺理,但却破坏了法制。需知儒家的逻辑是:制定法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平治天下,平治天下的核心在于“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帮助天下人恢复至善的明德本性,建立一个充满爱的大同世界。爱的原点在哪呢?在父子亲人之间的爱。从父子之爱的原点出发,不断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最终让世界充满爱。父子相隐,维护了爱的原点,护住了爱的根本,这不正是制定法令制度的初衷吗?父子互相揭发,大义灭亲,破坏了爱的原点,看似在维护法制,其实却与法令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一个没有爱的世界,法令制度无论多么完美无缺,终究也是一片情感的荒漠,了无生趣。所以,东晋经学家范宁说:“夫所谓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隐讳,则伤教破义,长不孝之风,焉以为直哉?故相隐乃可谓直耳。”父子相隐,才能维护爱的原点,护住爱的根本,形成正向的社会风气才会有根基。

或许还有人会觉得,就算父子相隐护住了爱的原点,可是这岂不是在放纵亲人作恶,看似救了他,其实是害了他呀。

《孟子·尽心章句上》:“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孟子说,舜把抛弃王位看作像扔掉破鞋子一样。他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终生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记曾经拥有过天下。

在法律与伦理面前,儒家给的办法,是能够真正利益犯错的人改过、成长。其中隐含着圣人对大众全然的呵护,即使对有错的人,也要找一种最为有益于此人的方式方法。从自身行仁的角度去影响人,真正传递圣人利益个人和大众的方法。

儒家从不提倡放纵亲人作恶,而是特别强调要劝谏引导,帮助亲人弃恶从善。《孝经》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父亲做错了事,儿子是不可以不谏诤劝说的。《弟子规》也讲“亲有过,谏使更,柔吾色,怡无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人有过失,要声色柔和去耐心规劝,使亲人改正错误。亲人不接受,还要继续和颜悦色劝说。甚至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要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之中。所以对儒家来说,既通过父子相隐护住了爱的原点,又透由互相劝谏,避免对恶的放纵。两个方面都兼顾到了。由此可见,儒家的父子相隐,绝不是是非不分纵容犯罪的互相包庇。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明直道以示人也。道不远于人情,事必求夫当理。凡矫情以沽誉、立异以为高者,皆圣人之所不取也。”夫子在向世人宣明什么是真正的“直”道,道离不开人情,事应求于合理。凡是沽名钓誉、标新立异以标榜为高尚的,圣人都认为是不可取的。

本章当中,夫子所不取的,反倒被叶公拿来炫耀。康有为《论语注》曰:“叶公恶儒教多讳,故以此讽,而适以见其野蛮而已。”叶公对儒家学说的孝悌忠信仁义道德多有不齿,所以拿这个“子证父攘羊”的故事来讽刺儒学,这正好看出其蛮夷不开化而已。

这就是“叶公好龙”这个故事的来源吧!

相关文章

  • 直道而行

    2019-2020上半年 2.20 12:39 ①坚持锻炼 周一-周五 6.30起床 7.00下楼 7.00-7....

  • 直道而行

    生活中是有很多狗血的剧情。 年少时,气盛得很,对所谓的特权深恶痛绝。长辈训之再三,屡斥之,数劝之,良导之。 皆不以...

  • 辰霨曦月 星耀天穹——西北师大附中2018届学子毕业感言(四)

    2018届北辰班 01 关雅心 直道而行 作者...

  • 论语明德记(26)|直道而行

    道,都是弯曲的,什么地方有直道呢?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这一则,说的什么意思? 毁,誉两方面,直道而行。 所以...

  • 23,直道而行

    我一直觉得时光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们曾经笃定不会改变的东西,可能现在全部都变了,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也会慢慢的感触...

  • 纷纷万事,直道而行

    生活经不起细究,人想着想着就会觉得失望很累,但直道而行总能达到终点。

  • 直道而行 愿你我的热爱 能抵挡漫长岁月 希望 你 我 都如你所愿

  • 2017,依旧直道而行

    毕业快2年了,到现在才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是半个成熟的职场人,有那么一丢丢收获,虽无法证实,记录记录也是好的。 走出...

  • 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成语 直道而行 释义 比喻办事公正。 原文 《论语·卫灵公》(15·25):“斯民也,三代之所...

  • 读《文化自白书》有感

    生活在这片土地 相遇着曾经 以及未来 总有“说不出的随想” 也许 “历史是一面镜子” “红与黑”“直道而行” 我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直道而行(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gj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