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舒迪
在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有一个门阀士族琅邪王氏。琅邪王氏曾培养出众多人才,其中就有一位风采神韵,却不思为国——王夷甫。
王夷甫是一个理性,有雅量的人。王夷甫曾嘱咐族中的一人办事,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办完事,刚好有一次两人在宴会上碰见,王夷甫就说:“近期嘱咐给你的事,为什么还没有办完?”没想到族人大怒,举起食盒就砸到了王夷甫的脸上。可是王夷甫并没有反攻,而是沉默不语。将脸洗干净后,与王导一起做车离开,王夷甫在车上照着镜子对王导说:“你看我的眼光,看到了牛背上。”尽管别人打他,也不会去还手,这不是胆小怕事,而是自己不屑计较此事,眼光自然也就高人一头。
王夷甫是一个淡泊名利,清高自傲的人。在《世说新语·规箴》中写到,王夷甫一向崇尚玄理,恨妻子贪婪污浊,在王夷甫的口中从来不说“钱”这个字。然而他的妻子郭氏就想试试看,于是郭氏就叫婢女用钱绕着床去摆放,让王夷甫无法走路。当王夷甫第二天清晨起来后,看见一堆钱挡住了自己的路,就呼喊婢女说:“挪开这些东西”。古时候的人们避讳谈钱,就如王夷甫,他“口未尝言‘钱’”, 将所有的荣华富贵都视为过眼云烟,从来不求财力。
如此看来,王夷甫确实配得上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了。
在王夷甫还是少年的时候,他的父亲王义担任平北将军。曾经有件公事,派人去上报,没办成,当时的王夷甫在京都,就坐车去见羊祜和山涛,当时的王夷甫风姿才华与众不同,不但陈述意见痛快淋漓,而且事实的本身又理由充分,这样一个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的人,山涛一看就不寻常,所以山涛才说:“生儿子难道不该像王夷甫吗?”但是,羊祜却说:“扰乱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他俩谁的评价正确呢?
其实,王夷甫还是一个不思为国,狡兔三窟的人。
在《晋书·王衍传》中写到,王夷甫虽然身居宰辅的重要职位,却不把治理国家放在心上,只考虑保全自身的办法。劝说东海王司马越说:“中原已经乱了,应该依赖地方长官,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才来担任地方长官”。便任命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成为青州刺史,于是就对王澄,王敦说:“荆州又江汉的险要地势,青州又有背靠大海的险峻地势,你们二位在外,我留在这里,足以算做狡兔三窟了。”遭到了当时人们的鄙视。这不应该是魏晋名士做的事吧?但是王夷甫就做了。
司马越去世后大家推选王夷甫为元帅,王夷甫怎样推辞都没用,这位只会为自己谋私利的“顶梁柱”,带着大军离开防守阵地,没想到在半路被石勒打得全军覆没,王夷甫自热也被石勒俘虏。刚开始石勒对王夷甫挺客气,可是王夷甫做事太过分: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石勒一气之下让士兵趁着王夷甫睡觉的时候把王夷甫所住屋子的墙推倒,就这样王夷甫被活埋了。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理性,雅量,清高自傲,淡泊名利的王夷甫,结局却是被惨遭活埋呢?这样的结局令人一阵唏嘘,“不思为国,狡兔三窟”,到头却害了卿卿性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