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之所以喜欢乐器,之所以成为学琴者学习某一乐器,多是被这件乐器丰富的演奏技术所吸引。
通过手指、手臂的运动,不断变化出各种各样的指法,美妙的音乐就会“流淌而出”。
乐器的演奏技术与技巧,确实是学习乐器中很重要的“一环节”,但不可只迷恋于这“一环节”。
因为除此之外,学习一门乐器,还有很多的“环节”。
比如练习习惯的养成,练习心态的培养,练习计划的制定,练习方法上的选择等……
就比如说乐器的演奏技术、技巧,你所看到的都是技能的“外化形式”,有动作,有音响效果。
其实每一种演奏技术、技巧的背后,还有其“内化形式”。也就是该演奏技术的原理与方法论。
所以说,只迷恋演奏技术的“外化形式”,是不容易练出好效果的。即使模仿,也很难模仿到位。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要明白,一种演奏技术到底是如何“产生”与“运行”的,这样的学习与练习,才算“通透”与彻底,效果也会更好。
比如“跳音”这一演奏技巧,很多乐器中都有。那么,为什么在一首作品中的某一乐段或乐句中,要使用“跳音”呢?
这就涉及到其“产生”的问题了。能思考到这一步的学琴者,除了学会了演奏技巧,还“顺带”研究与分析了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形成了自己的经验。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之所以要使用“跳音”,是因为一些作品,需要表现欢快、轻盈的场面,也有一些是为了突出“灵巧感”。
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自己的思考,在演奏、处理这样的作品时,尤其是到了带有“跳音”的乐句,就不能把音量奏得过强。
因为一旦音量过强,就会有一种“猛烈感”、“力量感”,而不再是“灵巧感”。
同时,强烈的音量,也会导致演奏的音符听起来有点“蠢”了。因为过于突出强度,而失去了原本跳跃中的“短促”特点。
所以,想要演奏好“跳音”,我们已经从作品中得出结论了,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两点:
①每个音符,要奏得“短促”。
比如加了“跳音”的八分音符,至少需要我们奏成十六分音符,然后再休止十六分音符。
②每个音符,音量不能奏得太强,还要尽量“平衡”一些。
练琴中多思考,多分析,多尝试,就可以把一种演奏技术、技巧,从它的“产生”到“运行”的原理与方法论,都能彻底了解清楚。
这就算“学透”了。
只迷恋技术,迷恋的永远都是“表象”,是一些皮毛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