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前学心理咨询时,老师说过一句话,培养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
2.家长与孩子交流要引起同理心,要不然沟通无效。其中,帮助对方把情绪描述出来是很好的办法。
3.今天监考数学,遇到一道题刊印错误。老师到考场纠正错误时,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除了指出错题怎么改,她还反复强调“刚刚接到的消息,大家可以把原题划掉,重新写,地方不够的用橡皮擦掉。以后注意明显刊物的先跳过,老师会来纠正。”
启示:她的回答里包含三个层面:(1)情绪安抚(前提是了解觉察对方当下情绪,表述准确);(2)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前提是切实了解对方当下面临的困惑与难处);(3)总结、反思这件事对我们今后学习、生活的启示。
回想起昨天辅导儿子预习“查字典”作业时歇斯底里、情绪失控的表现,反思自己如下:1.当时忽视了儿子的情绪,其实面对妈妈的情绪化,他当时害怕得呆了,不知道说什么话,甚至不知道辩解,同时茫然,不知道当时自己该做什么。所以在学校,面对老师的询问,不知所措。
2.没有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我只关注到“儿子不会”结果,没有深层次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对数的不理解、不熟练。这让我想到最近学校初三听课调研,一位老师说过:“听课者只听课,不对上课老师指出问题所在,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整改方案。那上课老师无法得到进步提升,听课就没有意义。”原来我们并不是排斥被听课,而是听课后无法得到提升,这是关键,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问题所在,或是知道问题存在,不知道怎么整改。就像我的班级管理方式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执行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