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或探险都只是一段经历,当我们羡慕那些原住民生活在世外桃源或如画风景中时,他们可能正在因此而艰难地抗争着、心向往着外面的世界”。
这是我最近在看的书《西藏,西藏》中一位书友的评论,借此我有了些许思考。
小时候,我也出生在农村,经历过放寒暑假时,在雨中抢收小麦衣服湿透的狼狈,炎炎夏日在地里帮大人种黄豆,正午的阳光晒到脸脱皮的虚脱,扳玉米棒被玉米叶子刷的胳膊生疼的那种钻心刺痛。
那时我最想逃离的就是这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村生活,只想赶快长大,好尽快去感受书里写的拥有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城市人的多彩生活。
儿时用收音机来感知外面的世界,再大点村里有了黑白电视,隔壁的录音机天天放着磁带,唱着永不停歇的歌,再大一点又变成了彩色电视。
那时候有一首歌词是这么唱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在那个年纪压根就不想理会外面世界的无奈,只想去体验它无穷无尽的精彩。
(2)
看到这段文字,不禁哑然失笑,如今我们早就过上了童年时期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的生活,但荒芜的内心却越来越贫瘠,越来越难以填满的欲望沟壑在每时每刻吞噬我们的心灵。
而那些至今也没有走出大山的人不就是我们当年的缩影吗?
但现在我们又在闲暇时间开着车,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的去沉醉于那种原生态的风景,吃无污染的天然食物,听原汁原味的山歌,跳浑然天成的锅庄舞,这些都是为了什么?
是因为我们永远都无法满足吗?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再去到别人想要逃离的地方就是见识了不同的世界吗?
你的诗和远方都是别人的苟且,你的商业化就是他人的便利,孰是孰非,只在个人的一念之间罢了。
(3)
无,即是有,有,好像又是无。
这真是个玄妙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