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讲政治哲学的实际运用。老子身处的年代,各诸侯国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兼并战争经常发生,给百姓带来极大的苦难。怎样才能天下太平呢?老子从理想化的状态进行了设想,希望大国主动谦虚示下,包容小国,善待小国。这样就可以统辖小国,小国则避免战争,各得其所,双方和平相处,百姓安享太平生活。这样的设想不能说不好,但是把现实看得过于理想化。这是老子的局限之处。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大国就要像百川归海一样,处处忍让,以示谦虚之德。大海能够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在低处,是天下河流的交汇之地,具有柔和宁静的力量。
天下河流,因为保持谦卑柔弱的姿态,都往低处流,因此能够汇成大海,容纳一切,这是谦虚之德。山不觉得自己高,也不自我崇拜。所以,它有着独立不移,顶天立地的精神。以山、海来比喻,是说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方法。不傲慢,要谦虚,这也是为人处事的修养标准。当然,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谦虚也要在一定限度之内,若是过分谦虚,就会让人觉得做作、虚伪。而且,谦虚也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海能容纳百川,无论清浊好坏,具有慈祥安静的一面,具有母性的特征。因为它安静柔弱谦下,故能战胜刚强,克服一切困难和动乱。这就是母性的伟大。
泱泱大国,就要像海一样胸怀宽广,能够接受一切,容纳一切。如果行事谦卑,甘居下位,处于天下柔慈的位置上,就能得到天下的归附。
[插图]
老子的“清静无为”既是一种治国理念,也是一种处世方式,是一种道德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反对矫揉造作,主张“无为”,所以认为谦下柔弱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一种品格。
万物争上,水却甘于处下。水的“处下”和“不争”,正是值得学习的精神。在社会生活中,老子主张“处下”,也是使自己处在卑弱的位置。“处下”是与人交往的最佳选择。能够居高位而不盛气凌人,掌大权仍能礼贤下士的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拥护。当然,老子的“处下”并不是“示弱”,因为他主张“知其雄,守其雌”,在此基础上实现“清静无为”。
网友评论